站在长桥上向西北眺望,可以看到一尊塑像,基座上的说字告诉人们,这位临濠河而坐的老人,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他少时体弱多病,遂勤奋攻读《内经》《难经》诸书,后正式从医。在李沦溟的“治外较难于治内”思想下,立志钻研外科,临症60余载,著有《外科正》一书。
陈氏外科,博采众家之长,从长期临症实践中,悟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的道理,认识到外症以内治为主的不足,他主张内治法与外治法应并重,尤其对脓肿等病症,认为应尽早开刀,以免单用保守疗法而贻误病情。在吸收前人内治长处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外科学说内容,从而逐渐形成了他的“内外并重”“消、托、补相结合”的“正派”学术思想。
他治外症,也重辨证论治,以“四诊”“八纲”辨审证候,而后立法,拟定内治方药,外治投蚀药抑或以刀针。陈氏内治注重脾胃和营养,认为外疾患者的气血盛衰与疮疡预后有密切关系,“盖托里则气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又说:“凡欲消疮,先断根本,次泄毒气,使毒自衰,无得内攻为妙”,意在“釜底抽薪”。他创用的“七星剑”“八仙糕”(后改为八珍糕)等消、托、补代表方剂,沿用至今。外治则常投以腐蚀药物,或以刀针消作坏死顽肉,放通脓管,扩创引流,使疮毒外溢,谓之“开户逐贼”。若肢体坏死就使用截肢术,疮口久不则去除死骨。
陈氏开展的外科手术,除一般疮疡、疽、痈切开外,还有气管缝合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颌骨脱臼正复术、落耳再植术、截肢术等。他还创造发明了与上述手术有关的多种医疗器械,如取鼻痔器,与现代使用的鼻息肉绞断器基本相似。这些发明,至今为国内外研究医学史者所瞩目。他在临症中创用的新疗法,如用桔痔散、挂线等疗痔漏,迄今仍在应用。对皮肤病也有研究,《外科正》中记载的皮肤疾病就有20多种。他对乳癌和颈部肿瘤也进行过探索。
陈氏继承明代以前外科学方面的成就,积自己40多年临症经验,建立了独创的外科医学理论。所著《外科正》,共4卷,计分152类,卷一论痈疽的病源、诊断和治疗,卷二至卷四论各种外科疾病127种,对其病因、病理、症状、预后、治疗,方药或手术俱作了详细叙述,并附若干治验实例,疽痈图形35幅。《外科正》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始,至十年(1921),300余年间先后刊印各种刻本、石印、铅印46种,并于清乾隆年间传至日本。在日本宝永三年(1706),宽政三年(1791)亦刊印过两种刻本。中华人民国成立后,1954-1956年,先后广泛刊印发行石印、铅印本5种。《外科正》在我国中医外科古籍中曾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于世。陈氏外科理论和实践经验,数百年来为众多的后来中医外科医家所应用,其学术思想代有传人。
陈氏极重医学,他医家“五戒”“十要”,并编入《外科正》。在自己的实践中,按“五戒”“十要”身体力行,他认为“医者仁术,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他对年老贫病者不计报酬,曾主动登门治好了一位背生恶疮、已奄奄待毙的老妇。乡人他,他却说:“吾不过方伎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
陈实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乐善好施。地方上一些名人都赞他:“重言诺,不矜,不张言以伤人,不虚高气岸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人之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
他将行医积累下来的钱,用之于慈善事业。他替贫苦的人看病,除了治病送药外,甚至还要量力微赠,以贴补贫苦病人的生活。穷人死了,他还施棺购地,把死者埋葬起来。此外,如增置养济院,救灾赈饥,修建桥,置义田,造义宅,建祠祀贤等等,他把做好事看成自己的嗜好。
单就修桥一事来说,南通城南的一些桥梁,多处都经过陈实功捐资重新修理。明天启元年(1621)修了通济桥,这桥架于南通南护城河(即南濠河)上,城内城外行人、车辆穿梭频繁,加之城河外驻有部队,兵马来往,使这条木结构的桥,显然很不适应。经陈实功投资修筑后,改为石桥。据说这桥的桥面所用的是“金山石”,桥面用条石,是当时南通石桥中最长的石条,所以后来把“通济桥”更名为“长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段家坝南的大街上,原来有一座木结构的桥,称为涧桥,天启四年(1624),经陈实功改筑成石桥。此外陈实功还捐资修筑了段家桥、永丰桥、白塘桥等多座,均在地方志上有所刊载。
陈实功所创制的“八珍糕”也颇受人们欢迎,它具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的功效,之后,它也是慈禧太后常服的补药之一。过去,南通的药铺里可以买到,在外地也多有生产,如高邮曾设过“八珍糕”厂专门生产,此糕被誉为“糕中之珍”。
陈实功为了祭祀三皇及历代医学上如扁鹊、等贤人,在南通南城脚下建造了一座“药王庙”。他死后,人们就在这里附设了一个“陈公祠”,把他的塑像起来,相传病人到那里乞方祈福很。
陈实功的遗物很少,存有一只瓷质乳罐,器高11.8厘米,口径24.7厘米,是他当年研药用的工具。白釉青花,“婿”字纹饰,并有“陈若虚记”四个正体大字环绕在器腹外壁,这是一件明万历青花瓷器,它是由南通现代著名中医喜仰之医师生前捐献给南通梦见大海涨潮博物苑的。喜医师曾说过,原来还有一个瓷杵,杵的木柄上刻有陈实功的名字,可惜这杵现在已经没有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