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 月 七届二中全会 9 月 新政协 《共同纲领》 10 月 2 日 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 月 七届二中全会 9 月 新政协 《共同纲领》 10 月 2 日 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 17 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 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 1954 第一届(①②三大制度确立) 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 月 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完成 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测试你的古代身份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时期 1966 开始(对)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 月 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十二大——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区 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居民赴探亲 1988 海南为经济特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城市经济体制深化 “科教兴国” “211”工程 希望工程 1990 上海浦东 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 中国加入 APEC 成立:海峡协会 1992 形成沿海经济带 南巡谈话(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 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10 月 “汪辜会谈”——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 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7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 月 1 日 回归 1998 《村委会组织法》 1999 12 月 20 日 澳门回归 二十一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上海举办 APEC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03 “神舟五号”成功 2005 访华(九二共识) 2008 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 1949-1956 1956-1966 1966-1976 1976-1978 1978-今 五个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时期 两年徘徊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一.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西柏坡 1.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2.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3.基本政策:确定胜利后,政、经、思、外交方面基本政策 4.确定总任务:①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 ②由新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 5.工作作风:全党、谦虚谨慎 二.新政协召开 1949.9 北平 1.通过了《共同纲领》——(了国家基本性质&基本方针的政策) 2.确立中央人民委员会 *政协代行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性质 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国领导的合作制度和政协制度 ②为新中国成立奠基 三.第一届召开 1954 1.制定《中华人民国》——(五四) ①体现人民&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②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意义:三大制度确立,为建设奠基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过程:共同纲领明确 1954 正式确立 最早:1947 自治区 最晚:1951 解放 1965 自治区 五.八大 1956.9 1.主要矛盾:先进的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主要贡献) 2.主要内容: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 六.八大二次会议 195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七.时期对的 1966-1976 一.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 1. 恢复前:形势严峻、面临崩溃 2. 意义: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条件 经济 二.过渡时期总线 目的: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基础差、增强国防、借鉴苏联) 【一化】 :东北重工业 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变革生产关系【三改】 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②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 2.三大 1953-1956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内容: 农业、手工业:合作社、集体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 评价:①标志中国建立 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956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