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的一大特点是理想原则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观念与历史相互作用,彼此形塑着对方。思想史研究正是通过分析文本来研究思想,从而提供一种合理的诠释以增进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其重心在于诠释史实,而不止于考证和描述史实。思想史径要求研究者,一是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二是注意事件和思想的历史背景,三是要纵观古今兼修,四是要开阔视野,不为学科设限。对观念史研究、学派和剑桥学派的方法均可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而有所选择地加以运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并固定视角或先入之见的遮蔽。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晚年思想研究”(15YJC770022)、中央高校基金项目“‘’思想研究”(SWU150944)的阶段性。
内容提要:1921年至1927年是从研究小团体向群众性政党跨越的重要时期,而连接与群众的“党团”机制是其中关键。中青年团既可派人秘密渗透到各群众团体,不引人注意,潜移默化地扩大党的影响,以有形化无形;“党团”通过组织、宣传、外联等途径渗透、整合、掌控群众团体,掀起的洪波,化无形为有形。同时,“党团”活动受主客观的因素的影响,出现行动个人化,组织上层化,宣传激进化,随时局好坏而起伏不定等问题。“党团”机制在不断矫正纠偏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成为政党体系之中有力且独特的组织机制。
内容提要:1949年后,中国曾长期处于“继续”的氛围中,集体至上,第一,家庭观念、个人主义、物质享受均成为革除的对象。然而,贴近考察这一时期的个人生活史,不难发现,也许正因为国家大重“”轻物质,私人领域的交流反而可能更加“物质”;青年男女的婚恋过程,“匹配”的通常仍是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城市年轻夫妇的生育率已大为下降。无论物质生活的调剂还是婚姻问题的“解决”,家庭往往是人们可以调动的基本资源;在“家庭”的价值被否定、遭多年之后,仍有一些家庭拥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家庭互为可靠的物质后盾和坚强的支柱。但是,在一个高的年代,即使最亲密最有能力的家庭,所能腾挪的空间也是极其逼仄的。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苏浙赣黔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12&ZD147)。
原发信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第20171期 第98-108页
内容提要:南京国民《清史稿》是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容庚等争议者反对国民对《清史稿》的禁售政策,甚至因此质疑国民的。这些争议促使国民重新组织了对《清史稿》的审查,以期弥合与社会、与学术之间的分歧。长汪精卫在前期的《清史稿》审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党史会主任邵元冲则是后期审查修订的负责人。但是,他们的审查计划都没有对《清史稿》解禁产生实际影响,反而引发了更多争论。对《清史稿》的审查和争论不完全是学术的,其中既有清末党人历史记忆的持续影响,也存在与现实的互动。
作者简介:张俊义(1964- ),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史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1918-1922年间,南方、列强与三方围绕关余分配权问题展开了博弈及交涉。南方要求分拨关余的动机纯粹出于疏解财政困难的经济目的,但由于这一要求挑战了列强对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与关税分配权,故而其举动也具有了某种外争国权的上的意味。南方于1919年7月起获取部分关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的取得,是在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离粤后发生的,列强允许西南军阀把持下的南方获取关余有分化南方的目的。此外,由于时值“一战”结束,列强借机敦促南、北方举行和谈,并将分拨关余问题用做促和工具。1920-1922年间,南方再次提出关余交涉正值孙中山回归广州重权,由于列强对孙中山及领导下的采取政策,他们对南方的要求未予响应。关余问题的交涉只在南方一方与总税务司安格联之间展开,而安格联的努力也未获列强及的支持,因此,南方在争取关余分拨上的第二次尝试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内容提要:战后,在远东地区各盟国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中,国民主导的审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即长期遭受日本的侵略,所以中国对日本战争的追究与其他盟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法庭,相对于远东地区由英美等国主导的法庭及新国家的法庭,具有相当的主体性。但国民自身能力的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特殊性使得审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国民战罪调查工作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战犯惩处的实效。日本侵华战争的长期性造成中国拟追究的战犯嫌疑人中有相当大比例需依靠引渡,但成功引渡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审判的主体局限于日军现地受降部队中的战犯嫌疑人。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胜利后国民对日本战犯审判研究”(15ZDB046)的阶段性。
内容提要:中学历史教材讲述二战中的亚太战场时,对日作战的主角是美国和,极少描述中国的抗日,中国抗战史被写成了一部被占和撤退的史而非史,造成了中国抗战在有关二战的叙事中被缺席。同时,一些教材虽提及南京大,但叙述篇幅和内容远少于犹太,甚至作为事件的重要性还不如轰炸日本。这种带有中心论色彩的历史建构,不利于中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历史和形成正确的中国观。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在致力于“语言统一”的同时,也对统一“过度”的抱有深刻,因而明确将“不统一主义”定为的旨之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民族主义潮流中都别具特色。“不统一主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倡方言,反对国语一统天下;二是主张“蓝青官话”式的国语标准,不要求每个人都说得字正腔圆。造成这一特色的原因不止一个,既和们的主义思想倾向有关,也和中国文化和社会传统本身对于地方性的宽容和高度赞许有关。这一特色提醒我们,中国近代的民族国家建设在集中化的同时,还存在着“疏松统一”的可能。
作者简介:(1967- ),女,伊春人,历史学博士,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
内容提要:上海租界纳税人会议关于华人代表权提案的辩论只是华人参政运动当中的几个片段,但辩论当中所展示出的问题却远远超越了一个地方性的市政管理问题。通过这个辩论,我们看到的是全球视野下的和普世价值关照下的近代中外关系以及关系,其中自然不乏霸权主义的强势话语,即使是那些支持华董议案的言论,也难以掩饰其文明的优越感。但是中外之间和之间那些深层的共同或相通之处亦隐约可见,这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之间在、平等和进步等基础上的共识,而这些方面正是华人代表权提案最终得以通过的根本原因。
内容提要:时期,对私立大学而言,拥有一定资源至关重要。私立大学校长的地位、人脉,尤其是网络,更对学校的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私立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为例,他在执掌学校的二十年中,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调动各种关系,为学校争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持续办理。然而,校长个人地位的变动,高层的,都会对此种争取资源的努力构成。张寿镛为办理光华大学而扩展人脉的努力与挫折,折射出近代中国学界与之间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陳紅民,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蔣介石與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作者简介:黃自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陳佑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人員。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