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城小七)刘诗诗、霍建华、黄轩等主演的《女医明妃传》正在热播,除了讲述医道医术,还涉及明朝中期的皇位争斗,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也多有展示。由于多年来时常有古装剧乱改史实的事例发生,这部剧也不免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那么,对照历史,《女医》的描述可信度有几分?
不少网友觉得《女医》的服饰和《大长今》有太多相似之处,认为《女医》抄袭了韩国古装剧。然而,细细追本溯源,《女医》不仅不是抄袭,更是有历史考究的本土还原。
从背景上来说,朝鲜曾经是明朝的附属国,衣冠制度都是大明天子赐的。所以《女医》能看到韩服的影子,无可厚非。那么,《女医》对明朝服饰的还原度又有多少呢?看下面这组历史绘画和片中剧照便可一目了然:
由此可见,剧中亮相的许多明制汉服大到时代特色,小到手工刺绣,宫廷服、官服、素服都算高能还原历史。
《女医》开篇指出:“大明中期,程朱理学兴盛,苛刻的礼教制度让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得格外低下,贵族女子不得抛头露面,不得为官从医,就算生病也因男女大妨,无法得到男性大夫的及时诊治,就连少数从事接生和基础医疗的平民女子,也被贬称为三姑六婆”。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关于女子言行的戏份令人瞠目,比如:一名官员年仅10岁的女儿因为吃了小厮手中的饼,便被父亲要求殉节;谭允贤夜里出诊看病,被父亲地窖,要其以死保存名节;谭允贤为男人看病被视为不检点……这不是戏剧夸张,是确有其事!
理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时代,“程朱理学”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寡妇绝对不能再嫁,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藉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中国妇女史读本》中也指出:“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为死了丈夫却长年不改嫁或女子立贞节牌坊的习俗。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存,灭人欲”,允贤父亲宁愿饿死女儿也要保存名节,丝毫不带有戏剧夸张。
允贤父亲不同意女儿学医,除了贞节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女儿沦为“医婆药婆”。剧中人物,上至显贵,下至黎民百姓,一提到“三姑六婆”都是毫不犹豫加以的,即使是诊病看病的“医婆药婆”,也受尽冷嘲热讽。
这也不是瞎编。古代的医婆药婆不招人待见,绝不仅仅是因为地位问题,而是他们本身便是“反派”。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药婆指旧时民间以治病为业的妇女,包括利用药物给病或加害他人的人和在或偏远地区专门卖药的女人。她们利用药物给病或加害他人,最常使用的是“虫蛊”,即抓来一些(蝎子、蜈蚣、蟾蜍、蛇、蜘蛛)将其放入一个罐子里,将罐子密封,埋于地下数天,任五种毒物互相蚕食,到时取出,利用这种蛊害人。
剧中,谭允贤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并建立女医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有点像“大长今”?其实她的原型还是中国人——我国古代4位女名医之一的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是当地的名医,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学的她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谈氏行医之后,“相知女流眷属,不屑以男治者,络绎而来,往往获奇效”,留下了《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
所以,谭允贤的家庭背景基本参考了原型,不过少时家族灭门、改姓“杭”则是戏剧化的加工了。
剧中,除了学医从医,谭允贤还与朱祁镇、朱祁钰两位发展了感情线,甚至还受到了蒙古大汗也先的青睐,最终嫁给了朱祁钰,获封“明妃”。这段经历,就与历史上的谈允贤无关了。
资料显示,女医谈允贤和朱祁镇、朱祁钰根本不是一代人。朱祁镇的生卒年是1427-1464,朱祁钰的生卒年是1428-1457,而谈允贤的生卒年是1461-1556,也就是说,谈允贤出生时,朱祁钰已不在;三年后,朱祁镇也撒手人寰,所以,三人根本不可能有感情交集。“明妃”的原型是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杭氏(现在你知道剧中的允贤为啥要姓杭了吧?),短短几年就由民女晋升为当朝皇后,儿子还当上了太子,可惜没几年便香消玉殒。更有意思的是,朱祁镇复位后专门下诏废了杭氏皇后谥号,还毁其陵墓,明代无一朝承认杭氏。但原因与情感纠葛无关,而是朱祁镇恼其子抢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位。
剧中霍建华饰演的朱祁镇任性,与太后的朝廷作斗争,还“深入基层”查访民情、救治灾民。不过,真实的明英朱祁镇却并非这般英明神武。
史载,朱祁镇继位时年少气盛,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此后更是其鼓噪,临时2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兵败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直到晚年任用李贤,纳谏,仁俭,还废除了制度,才算了些许英名。剧中夸大朱祁镇的抱负和英明神武,有美化的嫌疑。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兄弟的相爱相杀成为该剧的重大看点,两人不仅同时爱上谭允贤,更是在斗争上成为两个派别。虽然朱祁钰起初不觊觎,但是最后在情感漩涡和斗争中,逐渐迷失了本性,与朱祁镇分道扬镳。历史上这两位的纠葛也是一波三折的,斗争脉络基本和剧中无太大出入。
历史上朱祁钰的确是在长兄朱祁镇即位后被封为郕王。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朱祁钰临危称帝,任用于谦等人组织战,击退瓦剌。在位七年,知人善任,使江山转危为安,可谓英明之主。但朱祁镇被放回之后,朱祁钰随即把哥哥在南宫。后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复位,下诏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共愤”,废其帝号,最终是按亲王礼葬在西山。朱祁钰因此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可见,兄弟二人因为皇位之争是至死都未曾和睦。
剧中何晴扮演的孙太后被塑造成了反派,不仅垂帘听政控制朱祁镇,更是欲废朱祁镇扶持更为听话的朱祁钰,同时,也是谭家的之一。历史上的孙太后的确曾拥立朱祁钰为王,但是真实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剧中的孙太后即为明宣时期的孝恭孙皇后,明宣逝世,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她并没有把持朝政的现象,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是孙太后紧急时刻力挽狂澜,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化解了危机,可见孙太后是一位临危不惧,有贡献的人。与朱祁镇的关系也并非剧中展现的那样不共戴天,朱祁镇复位后,还专门给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