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在正式讲阳明先生传奇一生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军东乡平八郎回到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并为他举行庆功宴。在这次宴会上,面对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于众人,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生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戚,大家都吃不起饭每日以泪洗面(比如开国朱元璋)。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相反。王先生是典型的官二代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所以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是跟着刘伯温混的,混到了四品官员,还听说王羲之也是他先辈,当然不是嫡亲。中国人就是这样一旦成名了就谁是谁亲戚谁是谁儿子的,况且还是这么两个著名的人物,有点绯闻也是正常。
成化17年,王守仁离开浙江全家人搬到了,因为他家祖坟冒了青烟,他爸中了状元,这下王家更是不得了了,王华也更加注重对王守仁的教育了,毕竟是状元,儿子就算不能超过自己也不能是个笨蛋啊。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开始读五经了,他很快,能举一反三,他聪明的让老师觉得惊讶,但是不久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对的苗头。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很不老实喜欢舞刀弄枪,读兵书,还觉得书房很闷当见山高月更阔。王华听后决定带王守仁去关外转转,这一去就不得了了。不久后的一天,王守仁很庄重的和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这时他15岁。王华一听大怒,王守仁先生的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不久后王守仁又找到王华,跟他说,我现在想做圣贤了,王华一听,立马反手就是一耳光,怒不可遏,一心想着儿子能读书考,谁成想这小子居然这样不务正业(至少当时的他肯定是这么想的)。出于稳妥考虑,也是不想这小子留在京城继续惹事,王华挑选了洪都(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家小姐,然后叫刚年满17的王守仁赶紧东西去江西结婚,少在自己跟前晃悠,没想到这一举动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王守仁去了洪都打算结婚,可就是结婚当天大家才发现新郎不见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婚不结就算了,状元家的儿子给弄丢了可赔不起。所有人出去找,到第二天早晨,他们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观里找到了王守仁,大家都十分激动。可是了一天的王守仁一点也不激动,他惊讶的看着这些满头大汗的人,问道:找我干啥?原来这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碰到一个挺聊得来,就学,这一打就是一天,竟然忘了还有件事情没有做。无论如何,王守仁还是成功的结婚了,而现在的王守仁一心只想做圣贤。第二年,王守仁带着新婚妻子会余姚,上遇到一个书生,问他怎么样才能成为圣贤呢?书生告诉他:格物穷理。王守仁问他何意,答曰:你去看朱的书就知道了。朱就是朱熹,这位仁兄可谓是地球人都知道了,连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谱,给他当孙子。自从知道这个之后,王守仁回到家中,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在自家院子中格竹子,他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格到理却感冒了,这能不感冒吗。王守仁病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熹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在这背后是对未知的和探索。王华实在受不了了,他下了最后通牒,你做什么我不管,但是你必须考中进士,毕竟是状元。王守仁打印了这个条件,21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大家都觉得明年他必定金榜题名了。但是,历史偶尔也是会让人失望的,之后两次参加会试,都铩羽而归。一般人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头悬梁拼命读书备考了,可惜王先生不是一般人,经过思索他做出一个决定读兵书学习兵法报效祖国。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奥秘和非凡的武艺,当然在学习兵法的过程中,为了给王状元一点面子五经也是照读的。28岁,他迎来了第三次会试,这次他中榜了,还是二甲,王守仁还是当上官了,不过他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他还是想做圣贤,在这过程中慢慢的他发现朱熹可能是错的,将和分开是不对的,但是这个理又在哪里呢?
转折发生在六部九卿事件。南京的言官戴铣被廷仗,大家都去救,由于刘瑾(当时的大太监)过于强势,很多人都从宽处理,只有王兄弟不仅要救人还说刘瑾是权奸。刘瑾气坏了,不但打了王守仁四十廷仗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这里的招待所别说人,连鬼都不去住。刘瑾当然不会放过王守仁,派杀手在上杀他,王守仁是很聪明的,他知道刘瑾会这么做,于是他在杭州时,将鞋子丢进湖中,还写好了,那些杀手信以,就回去交差了。王守仁也就保住了一条性命,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他找人算了一卦,决定去南方,这是后他爹在南京做吏部尚书。他到了南京见到父亲,向他道歉说自己意气用事把丢了,王华却对他说,不,你做得很对。王华劝他回去上任,王守仁听了父亲的踏上了去贵州的程。
一下从一个六品官员降到驿丞(没品),十个里都会有落差吧。就是在这里他苦苦思索到底什么是理。王守仁陷入了季度的焦躁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的烈火中。忽然一生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山谷的寂静,在痛苦到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存,去人欲?即是人欲。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过了几年,刘瑾被杨廷和以及张永整死了(准确来说是杨廷和以及杨一清)。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复起,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之后又被调到,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了都察院高级长官巡抚江西南部(三品官员),传奇就此开始。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