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937年10月,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之一,活跃于南方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陆续改编为新四军。改编后,叶挺任军长,副军长项英,参谋长逸,副参谋长周子昆,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营,共10329人。
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国共两军在江南的矛盾暂时的趋于缓和,在共同抗日的前提下,双方的联系多了起来。然而,这种和平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1941年的皖南事变不仅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更给新四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时,许多令人费解的疑团不禁浮现眼前。
谜之一:走什么线最为安全?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各部北移可以选择,这就是向东、向南和向北。
向北是由云岭、萧村、北贡里、土塘等皖南新四军各部驻地向北,经铜陵、繁昌之间的渡过长江至江北无为一带。这条线基本上是敌占区。
向东是由我军驻地向东开拔,由苏南北渡,其具体线是,从驻地经泾县的马头镇、宣城县的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梅渚镇、南渡镇至篑桥、水西地区,然后进入苏南之敌占区,从镇江附近渡江。这条线所经之地是日军和的交错防区。
向南是皖南新四军最后所选择的线,这就是从驻地向南开拔,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附近的宁国、郎溪,绕道苏南的溧阳,然后待机北渡。这条线所经过的地区,不仅行程最远,而且全是军队的防区,沿途有驻军的几个师。新四军最终所选择的线是向南的线。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一次抉择,我们今天真的很难明白新四军北移时为何要选择这么一条“绝”!试想,即使选择向东、向北的北移线,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了,因为已经不可能有比这更差的结果了。
现在的问题是,历史只具有一维性,逻辑推论毕竟代替不了历史事实。东和向北的线无非有这样几种后果:全军覆没;(顽军或日军)阻击,有部分伤亡;顺利北移。如果走了其他的线,该是哪一种结果,这是永远也无法揭开的谜因为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永远只能是猜测。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