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让历史照进未来——守望燕赵系列报道:故国中山图

类别:历史故事 日期:2015-6-7 11:33:56 人气: 来源:

      山字形礼器

      战国中山 王墓遗址。 王 易摄

      □程雪莉

      纷纭瑰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就在这页形成,一个名为中山的国家,在册页上闪烁着璀璨而神秘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存在于今部的战国中山虽是“千乘之国”,却以“武功”闻达于诸侯,纵横捭阖于燕、赵等大国之间,在鼎盛时代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中山与七雄并驱,名垂史册,成为“战国第八强”。

      然而,两千多年中的历史长河里,疑问不绝:中山国都城在哪里?它的王族世系又是怎样?有着怎样的风貌?展现出一种怎样的文化?对人文产生如何影响?

      偶然相遇的玛瑙环

      小女孩儿时,在故乡灵寿的某个角落,我曾捡到了一个神秘的“物件儿”,乳白色,半透明如玻璃,环状,内外壁有棱,像手镯太小,像耳环太大。这是什么呢?实在捉摸不透,莫名地珍存着。

      20年后的春天,我阅读《资治通鉴》,发现这部遥远的大书里竟然有“灵寿”的名字,是中山国的都城!我非常惊讶,格外留心起来。一天,在省图书馆的书架上,我翻开厚重的战国中山国文物图集。在玉器的一个页码里发现了我珍存的那个“物件儿”的图片,惊住了,随后我奔回家,找出那个“物件儿”比对,啊,原来它是一只战国玛瑙环!形制、颜色相同,如云似棉的纹理相同,拿尺子量了量厚度,竟然和中山王墓出土的分毫不差!

      哦,之中,我早已经拿到了祖先留下的“密电码”!

      夕阳西下,溅落的金黄。我站在古灵寿宽达50多米的古城墙上,心潮澎湃,感受着剧烈的“文化”——这是祖先给我的城池吗?落寞的几个村庄下竟然是一座繁华的“战国大都市”;贫瘠的黄土下竟埋藏如此之多的青铜国宝,烁烁炫目;一个百姓眼里普通的“陵台疙瘩”里,就出土了两万多件文物,出土了两千多个精美秀丽的战国文字!文字、都市、青铜器是人类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在这里我清晰地看到一个辉煌的中山文明的遗踪。那时刻,我颇为惊诧地感觉:这辉煌为我灌注了自豪和自信,升腾出无尽的力量……俯身拣拾一些瓦片,握在手中,瞬间就能感受祖先的余温,此时,你的心会和祖先一起搏动,把时光缩短几千年。

      我加快了奔向古中山文化的速度,用文字,用脚步,用一本厚厚的散文集《故国中山》。

      写作之中,我发现,璀璨、神秘的中山国早就吸引了无数前人去寻觅。史册上有关中山国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赵灭中山。有人统计,中国的重要典籍里,约有一万三千多字是记述中山国的文字,遗憾的是,这些记述非常凌乱、模糊。西汉末年刘向编撰的《战国策》中有《中山策》,把中山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记载了许多中山国的历史故事。晋人张曜撰《中山记》,清人王先谦曾全面汇辑先秦散佚史料,并对诸多中山地名一一考证,撰录了《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

      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一生都在苦苦寻觅古中山国的踪迹,他用唯美的文字这样描述古中山国和它孕育出的独特文化特性:“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壮的歌声,它那婉约清丽的琴声,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们无缘倾听和欣赏了,只有属于两千年前那些精美绝伦的遗物还留在我们的视线中,不时提醒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家,如今……一切的繁华都如那春日的小雨,随时光的流逝隐遁于地下,我们努力地去想象那曾经的亭台楼阁,那曾经的,那曾经的丝弦笙歌……”

关键词:历史故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