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启动新一轮历史街区计划,市规划局组织人员进社区摸古宅“家底”;通过发掘古宅的历史和人物故事,、修缮重点需要的点,让历史重现
昨天上午,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聚在鹿城区五马街道永宁巷社区居委会里,谈论着他们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过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老宅里,发生在他们的儿提时代,经过岁月沉淀,现在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编制《朔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过程中,市规划局组织规划编制的相关人员到社区盘点老街古宅的“家底”,以期在接下来的历史街区修整中,让古宅多一份历史积淀,而不再是单一的建筑。
“新华机电厂这里,以前是家商行,这个商行经营也不咋的,把这里的房子租给别人住,后来还发生过火灾……”
“这个房子,是叶家的,叶家靠卖南货起家,有了积累后,在打锣桥口开了钱庄,那时候的钱庄,就是私人银行,是个有钱人家……”
“这个事情,是听我爸爸讲的,有个烈士姓王,中员,29岁就被害了。烈士的家,就是我现在住的房子……”
“永宁巷66号,是金宅,过去院子很大,三进中式古宅,乾隆授予金村德堂的匾额,后来,给的真匾额不见了,现在,人们弄了假的匾额挂上去,字是一样的,但不是授予的那个了。”
规划编制人员记录下来后,说还要逐个去细挖核对,毕竟,故事有些年头,回忆的时间或者名字也不一定准确,经过仔细核实后,才会在编制过程中,累加在相应古宅上。
在温州城内,具有文物价值、连片建筑物比较多的历史街区有4个:朔门街区、墨池街区、城西街区、庆年坊街区,合起来有1平方公里。这仅存的1平方公里,成为藏在水泥丛林里的珍宝。
过去的历史街区,仅仅是停留在沿街立面修缮,把电线埋设到地下,屋内还是照原来的样子。昨天,记者在市区七枫巷41号看到,小院子比较精致,有门台、水井和院子,可一进去,就闻到一股发霉的气味。第一个房间里的木桌上,摆放着燃气炉以及自行车、旧衣服等,像个储物间加厨房间。一名住户用温州话说:“外面洋房式,里面看勿得。”
七枫巷76号建于清朝,木质结构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让住在这里的王老伯很苦恼:“这个房子都快塌下来了,台风一来我就害怕。”他曾多次想修整房屋,但由于是文保建筑,维修还得报管理部门同意,于是,房屋修整的事情便一拖再拖。
比较成功的朔门街上,酒吧、服装店和创意小店随处可见,但目前朔门街的商业却不温不火。朔门街139号是杨老伯家的房子,但已经转租了3次,开过餐饮店、茶座,目前处于转让状态。杨老伯说,模糊不清的商业定位影响了他的租金收入。
老屋现在的居住,确实不是很好,有些院子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有的用于出租,居住人员比较多样性,一个中堂内,就有卫生间和多个厨房间共存。不少老宅里的人,希望能够拆迁,以便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温州老城一带有“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功能区分,有着古城山水格局和传统商业性街市、居住性历史街区的风貌景观,体现了温州的“山水古城”、“沿海重镇”、“文化明郡”、“商贸之都”的特点。
市规划局技术处相关人员说,过去历史街区是逐条街巷各自,街区之间没有关联,停留在刷牙洗脸,没有动及筋骨。现在规划编制更加细致,要落到一条巷子一座房子上,发掘老房子的历史和人物故事,赋予建筑物以生命。历史街区少不了人的活动,居住在老宅里的居民,最好能进行整合,搬迁部分,改善留在古宅里的人居住。整理公共空间的违法建筑,调整民居内外结构,让历史重现,也让居住改善。
在昨天的社区老故事会上,市文物考古所文保室主任黄培量同时承担着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的相关工作,这次也过来听故事。他说,大量古宅在旧城改建过程中消失了,而现在保存在老城的温州地方特色民居则体现出了历史精华,这些老民居构造淳朴,屋前带有水井,表现了当初围绕水井的市井生活。另外,过去的一条旁边都有一条水系,现在,河道大部分填埋了。在城西街道前菜市场附近还有一水池,也有人借这个水池稍微恢复点水系。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中,历史街区的保留程度是其中重要一项。今年我市启动新一轮历史街区计划,首先编制规划,列出重点需要的点进行和修缮,恢复原先因违法、占道等被掉的格局,到2013年完成这一轮。(温州都市报)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