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在我国曾经是边缘化的研究领域,随着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学术上了“中世纪”的误区,经过40年发展,世界中世纪史已经成为我国史学界进步最为明显、最为丰厚的学术领域之一。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时段,一度还成为我国比较史学特别是中外比较史学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复兴期,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的起步期。在春风的吹拂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逐渐活跃起来,对以前因遇到禁区而中断的理论和历史思考跃跃欲试,重新探讨和反思,打破主义的“以论代史”旧框架,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就是典型事例。在70年代末的探讨中,尽管参与者的思维和语言仍然带有旧痕迹,但讨论的气氛是和宽容的,脸上的痣图解因此获得一定并有长远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林志纯等人撰文认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意指原始社会,而且是一切民族的文明初期都曾经历过的。不过,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东方特有的社会形态,不能将它普遍化。①还有学者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之一。②他们的观点涉及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探讨埋下伏笔。
关于欧洲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20世纪十年代我国中世纪史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是与同生的,为探寻近代为何率先崛起的热潮所激发。与该主题相关,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成为关注的主要时段,人们在研究中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应了国际史学界70年代以来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讨论。一些学者重视传统社会中农牧业经济结构差异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一些学者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一些学者重视商品生产的作用,③还有学者重视农民个体力量增长或私人财产体系发展④。与“过渡”问题讨论联系在一起,是比较史学的兴起。国内中世纪史学者在制度比较、封建社会比较、中英农村经济比较等方面发表了引人注目的⑤。
一些专题性研究堪称精品,例如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写于80年代中叶,至今仍有较深的学术影响。又如都铎王朝议会制度研究、英国中世纪城市研究、英国中世纪农村行政和法庭研究、西欧政教关系和史研究、拜占庭研究以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研究等,也达到了一定深度。⑥与此同时,文艺复兴、教和农民战争等老话题在十年代也得以延续。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传统领域得到深化研究,一些薄弱或空白领域得到加强和填补。研究风格也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说以前多有宏大叙事的色彩,那么现在则倾向于中观、微观研究和更加性的专题研究。初期以思想解放为标识,这一时期则以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的更新开拓为特点。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
首先,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时段延伸。人们寻求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寻求改善历史学功能,使历史学研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一些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方法走进我国史学界,经济社会史学科为其中一例。2001年,天津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经济社会史全国学术研讨会”,首次探讨经济社会史学科的概念、方法和范畴,充分肯定了该学科的积极意义,引起的反响。⑧实际上,当时不论世界史还是中国史的研究者,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研究课题,开拓新领域,尝试新方法,已经成为史学界的普遍呼声。⑨令人感兴趣的是,2000年以后问世的一批批研究,颇具有新世纪的风采。例如农民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平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下层的贫困问题研究;城镇化历程以及贸易手段的变革;中世纪女性观念、婚姻家庭;中世纪教生活和研究;疾病和医疗社会史以及特许权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社会生活各个侧面,一些研究领域完全是开拓性的,一扫传统话题的老面孔,大大深化了人们关于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的认知。不仅研究领域空前拓宽,中世纪的研究时段也得到合理延伸。也就是说,欧洲中世纪早期历史的研究亦逐渐融入国际学术发展的大潮之中,例如欧洲中世纪早期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关系研究、欧洲民族起源和民族大迁徙研究、对中世纪早期历史叙事文献的翻译和整理、对教文化转型的思考等等,⑩此其荦荦大者。随着研究领域拓宽,中世纪史学者近年来在日常生活史、乡村史、城市史、家庭史、妇女史、医疗史、教育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
其次,以往一些薄弱领域研究取得进展。由于语言的障碍,英语地区以外的研究多是薄弱领域,21世纪以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法国中世纪史和德意志中世纪史研究领域都有相关问世;东欧俄罗斯地区研究亦有进展,关于俄罗斯文化、东欧农奴制、农村、蒙古对俄罗斯历史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都有一些新。(11)阿拉伯及伊斯兰问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关于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国家的建立、阿拉伯人的扩张、《古兰经》中的思想、阿拉伯封建土地关系、阿拉伯帝国非穆斯林臣民的社会地位均有一系列,其中,《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可视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还有学者研究了中东中世纪城市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相关问题。(12)拜占庭学研究、拜占庭与中国交通的研究等继续得到加强。东亚朝鲜史、日本史是学者们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关于日本律令时代身份等级的研究、日本近代社会转型的研究、天皇继承以及武家之前伦理价值观等研究均有新意,进一步推动了东亚中世纪史的研究。
同样重要的是,一些传统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和历史比较得到持续的关注,不过更加注重社会转型内在因素的分析,传统观念的作用,同时更加专题化,如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讨论社会转型问题。(13)法律史,包括封建和财政史研究,在不同意见的讨论中进一步得到深化,并且出现研究重心下沉的现象,如出现村庄共同体和郡共同体研究,(14)农业史、农业劳动转移的历史亦然。(15)关于文艺复兴研究取得新进展,包括积数年之功写成的《欧洲文艺复兴史》12卷,反映了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16)继20世纪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延伸至西欧“封建主义”是否有普遍意义的探讨,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进入21世纪后讨论更为集中。众多学者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领域,分别从语义学、学术史以及史学等方面论述了各自的观点。(17)该问题尚未达到广泛的共识,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研究发展的深入程度。全球史研究涌现和全球史研究机构成立,是对国际史学热点的呼应,也表达了论者的取向。(18)此外,还有大量译著问世,直接开阔了研究视野,其中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绪山等译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和徐家玲等译汤普逊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其他尚有《西欧中世纪史》《中世纪文明》《新编剑桥欧洲经济史》《英国庄园生活》《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衰落》《大分流》等。
其一,需要更加重视原始卷等一手资料的使用和积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专业数据库、网上资料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早期资料严重匮乏的局面。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收集和整理外国中世纪档案资料,出现中世纪史学者使用原始卷写作的可喜现象。虽然还有很长的要走,然而使用原始档案著述无疑是一个既定的目标,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这是拿出一流研究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仍处于奠基时期。
其二,尽快补足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短板和空缺。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然而与时代的要求和与大国地位仍然是极不相称的。教学研究人员的体量过小,非英语地区的研究人员尤其短缺;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近代以前的历史研究付之阙如,仅举相邻的两个大国——日本和印度为例,我国从事这两个重要国家中世纪史的研究人员寥寥无几。没有雄厚的中世纪研究,就很难有成功的现当代研究,而实际现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史没有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只有现代研究而没有中世纪研究做基础。世界史学科布局不平衡、中世纪史研究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
其三,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现象,原创力度不足。当下的研究可能比原来更规范、更专业,但另一方面,不少作品缺乏问题意识,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探索的热情、宽阔的视野和具有指向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所谓原创性一定是有系统的,一定地提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原创性概念和范畴,可当下很少有人做,也很少看到试图这样做的努力,这大概是最致命的短板。
③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等;周广远:《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系》,《世界历史》1982年第1期;庞卓恒:《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短的根本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④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体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赵文洪《私人财产体系的发展: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戚国淦:《十六世纪中英制度比较》,《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马克垚:《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王晋新:《15-17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顾銮斋:《封建社会税权归属的差异》,《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⑥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徐浩:《中世纪英国农村的行政、司法以及体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王亚平:《之争——中世纪的西欧的君权与教权》,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刘城:《英国中世纪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志强:《拜占廷军区制和农兵》,《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哈全安:《古典伊斯兰世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⑦张椿年:《从到——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朱孝远:《神法、和:德意志农民战争的目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⑧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薄洁萍:《众名家关注“经济—社会史”》,《日报》2001年12月11日。
⑩沈坚:《匈牙利人起源及早期变迁》,《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年第2期;王晋新:《早期文明历史文献的译介与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李隆国:《“民族大迁徙”:一个术语的由来与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年第3期;李云飞:《钦差巡查与查理曼的帝国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夏洞奇:《“地上之国总是无常”,奥古斯丁论罗马帝国》,《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1)陈文海:《试论中世纪法国王室的“圣德尼”》,《世界历史》2008年第1期;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经济社会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06年;刘新利:《的教与国家统一》《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年第3期;刘祖熙:《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姚海著:《俄罗斯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2)哈全安:《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车效梅:《中东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说与的近东殖民》《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3)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中的西欧与中国》高教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赵立行:《商人阶层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龙秀清:《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顾銮斋:《中古税制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14)孟广林:《英国封建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顾銮斋主编:《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施诚:《中世纪英国财政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侯建新等:《中古制度》《世界历史》第10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程汉大:《中世纪欧洲的元素》《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年第1期;陈日华:《中古晚期英格兰郡共同体探析》《世界历史》,2016年第1期。
(15)例如,向荣:《敞田制与英国的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黄春高:《分化与突破:14-16世纪英国农民经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谷延方:《英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中世纪盛期及近代早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6)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夏继果:《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等。
(17)马克垚:《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黄春高《“封建主义的悖论”与中古西欧封建国家》,《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