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

中华书局2017年8月新书单大众普及类

类别:世界历史 日期:2017-12-5 13:22:21 人气: 来源:

  本书是“迦陵说诗”系列的收官之作,由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亲自反复修改、审定而成。阮籍流传下来的87首诗中,其中有85首题名“咏怀”,这是一个诗人的悲苦写照。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建安文学之后正始文学时代的诗人。当时正处于魏晋之交,社会上一群文士从外表上看放浪、恣纵、旷达、不守礼法,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份内在的悲哀和痛苦。阮籍的诗寄托深远,而其志气狂放、纵逸,幽微、深隐,蕴藉深厚,在痛苦无人可诉的时候,把零乱、悲苦的内心感情用诗文表现出来。叶嘉莹先生细腻深挚地解读了阮籍最脍炙人口的十七首咏怀诗。

  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历史年表”,简明扼要地呈现事件始末、人物生平及文化成就等;“历史叙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轻松述说重要史实,将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融合,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清晰呈现从上古到20世纪末的世界历史进程。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胡云翼的《宋词选》是当代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宋词选本,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从美术史的角度,将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变化与中国(日本)绘画艺术做横向对照,并引用画家自己的论述,证明了在近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新上的突破中,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影响。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间历次有关题目的讲谈集成。内容关于间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在此书中,阿城先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学的思考和见解已具相当高度和深度。

  本书有故事有知识。故事曲折,是根据人一生遇到的文字,来解读这些汉字。开篇中人未出生,就有中国人说的、说的精卵结合才有人,作者解释了“阴”“阳”“精”“卵”,结尾一般人都是平庸快乐而去,所以最后是解释了“快”“乐”“平”“庸”四个字。作者流沙河先生通晓小学,善于破字密码,对古代的生活又非常熟悉,所以对文字解释独具慧眼。

  作者在解释文字的同时,行文中还对私塾生活、新年风俗、时令节日等做了介绍,让人在具体的中去理解汉字,加上全书是手稿形式,呈现了作者的行文过程,方格楷书,工整秀丽,见字如晤,赏心悦目。有知识性有故事性,还有艺术性,阅读本书,让人不忍释卷。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技史大家江晓原先生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及医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所做的系统思考和阐述。通过系统研究,江晓原教授不仅提出“李约瑟之问是伪命题”,而且以实事求是的辩证态度、以一份说一份话的求真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

  本书以贯通的视野、熔铸古今的学识,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出发--《周髀算经》中为什么会蕴藏着惊人的学说?是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中医究竟是什么?--反思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精详考辨,去伪存真,有破有立中启迪读者何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如果城市会打扮,建筑无疑是她别具一格的美丽妆颜。在近代辉煌的上海,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她们包罗万象、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徐汇的近代建筑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辑录了李天纲、钱灏、宋浩杰、惜珍、薛理勇、、周立民等多位上海文史专家的精彩文章,以上海市地标性老马--武康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实业家、艺术家、学者、家等,他们或在这里兴实业,或在这里搞创作,或在这里做学问,等等。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旅日作家苏枕书客居京都九年来的第一部通信体随笔集。作者用七年时间,记录京都山川风物之美与旅行、读书所见所感,以优雅细腻之文字呼应时光在京都这座古城的流转。千年古都,见字如面。

  《诗词曲格律讲话》是吴丈蜀先生编写的关于诗词曲格律知识的普及性著作,系统讲述诗、词、曲的特点和种类,着重介绍了诗、词、曲的押韵、平仄安排、对仗及句式等基本格律知识。此外,还附有词牌例释、曲牌例释、《中原音韵》各韵部入声字表。吴丈蜀先生在编写时结合了自己多年创作诗词的经验体会,也了前人有关著述,撷取其中有益见解,因此本书内容系统充实,叙述简明通畅,允为传统诗词曲鉴赏或习作方面的优秀入门读物。

  《瞿髯论词绝句》,是一代词夏承焘先生纵论千年词坛、品评历代词家的重要论作,以百首绝句浓缩一部词史,精义迭出,引人入胜。复经夏夫人吴无闻女士旁征博引,一一作注释和题解,更易读者和相关研究者阅读与参考。

  本书初版于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三年增订再版,迄今已三十馀年未曾以单行本印行。本次再版,稍有校订,并据夏先生《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收入《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陆游词》、《姜夔的词风》三文作为附录,以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词学观点。

  六十年来,由于家世的原因与工作的关系,作者与许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老辈文化人、学者先后结识,如陈梦家、启功、王世襄、朱家溍、史树青、翁偶虹、邓云乡、吴小如等等,其中一部分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直至他们离世。而这些老辈文化人、学者,恰好也是中国百余年来大时代的亲历者和人。本书叙述了作者与这些前辈交往的点滴,描摹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并着力钩沉他们在学术文化上的贡献,从而使本书具有当代文化史的意义与价值,今天的读者也得以据此领略他们的德行与风采。

  《黄花黎》是一部关于黄花黎的历史、鉴赏、保存方面的著作。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来阐述黄花黎的特性及价值,不仅涉及黄花黎的基本介绍,还有很多关于黄花黎与明式家具的审美思考,将中国传统家具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成因结合起来,为研究黄花黎以及中国传统家具提供了更多的思。

  本书主要讲的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一是“茶是如何制成的”?如果连茶是如何制成的都不知道,喝起茶来就会像瞎子摸象?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对市面上的各种茶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进入欣赏的领域。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和饮用。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

  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自信力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哪些关系?怎样把握文化自信的尺度?饶颐、张岂之、陈先达、楼宇烈、许嘉璐、王蒙、陈来等学者的重要学术文章,深刻阐释了上述理论热点问题。本书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全书分为:本色、方向、格局、力度四部分,本书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自信力量,对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10卷,是其所著经典《抱朴子•内篇》的案例辅教之作,以具体人物事迹阐释他的“神仙实有”“仙学可致”的主旨。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想象丰富,记叙生动,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其中不少人物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一些成语和文化典故,如“沧海桑田”“一人得道,鸡犬”“杏林”“橘井”等,大众耳熟能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次整理以收录神仙数目较多且文字内容较为丰富的广汉魏丛书本系统的《道藏精华本》为底本,并附录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太阴女》《太阳女》《乐子长》3篇,共计97篇、101位神仙的故事,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个整理本。

  《司马法》作为皇家钦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一本古代将校必读书。出自西周早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目前流传下来最早的军事著作。宋神元丰三年(1080)诏命校订《武经七书》,《司马法》从卷帙浩繁的兵学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七书”之一;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朝廷从“七书”中精选出三本,号称《武经三书》,《司马法》入选其中,成为“三书”之一。能够挺进不同时期皇家钦定的“七书”乃至“三书”的方阵,可知《司马法》在中国古典兵学体系中,早已与《孙子兵法》等书一起,成为古代兵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享有一般兵书所难以企及的崇高地位。

  《司马法》现存三卷五篇,内容丰富、深邃,既有对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周代军礼的大量记述,也有对“以仁为本”“以礼为固”的思想的大力揄扬,既有对“忘战必危”、依军等军事文化的强调,也有对“轻重”“众寡”等战略战术范畴的深入研究,其阐述的以军思想和具体军法内容,为后世制定军法条例、提供了依据,是具有军事性质的著作。

  《孙子兵法》,俗称为《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它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兵书。现在的本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有一个非常全面而完整的体系,体现了战争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内容精深,理论高度概括,逻辑缜密严谨,实践层出不穷,不但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而且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兵制》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兵制史专著,也是一部兵制通史。全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迄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南北军)、地方兵(轻车、骑士等),隋、唐的府兵,唐代的禁军,北宋的禁军、厢兵、蕃兵,都作了具体阐述;对兵制的继承、发展也有所论述。内容兼及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征发或招募),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是研究我国历代兵制的重要参考文献。

  《虎钤经》共二十卷二百一十篇,共论210个问题。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该书在体例上,按类阐述,汇集了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阵。本书选取《虎钤经》中价值最高的前八卷共九十五篇,进行题解、注释和翻译。

  《百战奇法》,又名《百战奇略》。约成于北宋末,清人伪托明人刘基著,是“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本书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为依据,以五代前的战例相印证,将战争诸方面概括归纳为100个题目,分条论述战法。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对军事斗争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诸如强与弱、众与寡、攻与守、进与退、胜与败、安与危、利与害等,分篇立论,对比分析,说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该书简明扼要,事理结合地论述用兵之道,颇具特色。

  本书为戚继光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戚继光最重要的三部军事著作,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十四卷本《纪效新书》,而实际上后者正是以前两者为蓝本,雠校、删定而成的。撰写此书时,戚继光已历经南方抗倭和北边御虏的双重洗练,积累了更多更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思考军事问题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全面,因此,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堪称戚继光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全书几乎囊括了从选兵、编伍到胆气、号令、技艺、营阵,及实战演练、守城哨探、选将练将等军事训练活动的方方面面,水陆兼具,洪纤毕备,相当于一本完整的手册,这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可谓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全称《新镌绣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明代辑录名将传略的兵书。题明黄道周注断,陈元素原本,周亮辅增补,实为在宋张预《百将传》基础上,几经增补而成。全书辑周初至明后期将帅185人。记叙人物,推崇品德战功,尤重用兵的谋略战法,最后“总断结其智勇之所在”。本版为节选本,精选其中20人传记以飨读者。

  《筹海图编》是一部防海御倭专著,对当时的抗倭战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筹划海防提供了借鉴。该书图文并茂,通过一百余幅地图,展示并论述了我国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海防设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入侵的时间和径等。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日历史交往资料、朝臣和将帅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抗倭战争中殉国的军民事迹,以及明军的兵器和战船等军事装备资料。丰富翔实的资料使本书成为明代海防史料之集大成之作。

  《筹海图编》还总结了明初以来海防和抗倭斗争的经验,在海防地理、海防战役和海防思想三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略对策,而其所的军事协同与经济贸易相结合、远洋出击与近海防御相结合、海疆安全并获取海疆利益的海防思想更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海防思想。

  《筹海图编》共13卷26万字,由于其兼具资料汇编性质,其中不免有采录不精、观点重复、良莠不齐等情况。本书主要围绕海防地理、海防战役和海防思想这三个最能体现《筹海图编》特色与成就的部分进行有目的的节选,去芜取精,以飨读者。

  这是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讲述自己墨海生涯的一本小书。王学仲是琅琊王氏之后,自幼以书法为志业,本述了作者从曲阜到北平、从天津到日本,、求学、访碑、授业的独特经历。本书既可为有志于书习的读者提供津梁,也记录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校的历史细节,以及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艺术大师的风采。

  本丛书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王家新任总顾问,编委会则由来自高校、出版机构、学术刊物的专家学者组成。

  汇聚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巡游天下,登峄山(今山东邹县),命丞相立石纪功。《史记》未录其文。(?-前二○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著名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因提出统一文字、推广小篆,秦时重要小篆作品都归于其名下,秦小篆也因此被称作“斯篆”。唐张怀瓘《书断》称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峄山碑》原立于山东邹县峄山,传为后魏太武帝拓跋焘使人推倒,唐开元前已佚。北宋淳化四年(九九三)八月十五日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碑阴左旁刻邓文宝楷书跋,今存西安碑林。后据长安本翻刻者众多。此碑最早拓本为明拓本。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拓整幅本,碑阳、碑阴合裱为一纸。顾千里、瞿镛递藏,丁惠康捐赠,钤“瞿氏鉴藏金石记”印。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王羲之(三○三-三六一),晋代书家,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晚年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继承了古代优秀的笔法,并吸取了张芝、钟繇两家之长,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在书法发展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至巨,故有“书圣”之誉。

  唐太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广搜天下王书,“大王草有二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小印印之”。“《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字,故号之。”(唐•远《右军》)此帖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主要为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内有王羲之的封笔之作。其书笔画映带却少连属,彻底改变了隶书体势结构笔法的,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

  《十七帖》摹刻本甚多,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帖末有“敕”字,下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其左下角另有“僧权”两字的右半部,称作“敕字本”或“馆本”,以此本最佳。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吴宽藏本,属“敕字本”系统,原品为卷装本,宋帘纹纸墨搨,墨色沉古,字口丰腴,浑朴之气独具。明代为童轩(士昂)、吴宽所藏,帖后有张正蒙题跋。清代入内府,时归张伯英。卷内《青李来禽帖》失两行五字。是“敕字本”中最佳拓本。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六),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献之幼时从父学书,后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格。在书法造诣上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兼精楷、行、草、隶各体,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划劲利,态致萧疏,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用笔洒脱,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刘熙载《艺概•书概》评价云:“正以明大令之风,不惟以妍妙胜也。”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赞美道:“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杨宾《铁函斋书跋》称赞说:“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由此可见《洛神赋十三行》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

  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拓本,签题“精搨王大令十三行妙品”;有吴熙载同治三年(一八)题跋,钤白文“吴让之”印;有许乃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观款、题跋,钤白文“许乃钊印”、朱文“信臣”“遂庵六十以后翰墨”等印。又有朱文“光煦审定”“平斋”“觉盦任杰收藏金石书画”“归安吴云平生珍秘”,白文“蒋氏家藏”“任觉盦所得金石文字”“吴云平斋”“毛怀”等印。

  隋僧智永,号法极,王羲之七世孙,出家永欣寺,善书,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散诸江东。今者唯“关中本”最可信。此石原为北宋大观三年(1109)二月薛嗣昌刻于长安,置于漕司南厅,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刻廿七行,行十字,真草对照。额篆书“智永千字文”横列五字,尾有大观己丑二月十一日薛嗣昌跋刻,帖末刻“侄方纲摹,李寿永、寿明刊”二行。另,此帖书者历来存有争议,或谓唐人经生书,或谓宋人书,或谓赵孟俯临本,且现存日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又与关中刻本差异极大,书者问题已成悬案。

  此册有何绍基、王文治等一众名家题跋,其中王文治跋有如下评价:“历代书家学右军者,必兼大令,唐之欧、褚、李、徐,宋之苏、米皆然。至于永禅师则专习右军而吐弃大令。此派流传甚狭,唐惟虞永兴,宋惟蔡君谟而已。永师书仅此一刻,今已漫泐,此宋拓之至精者,良可宝也。”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牛鉴(字镜堂,号雪樵)旧藏南宋晚期拓本,咸丰五年(1855)牛鉴将此册转赠兰坡先生。王文治审定为“宋拓致精者”。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七)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颜真卿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

  颜真卿,又称“颜鲁公”。其楷书作品《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无一不是后人临习的楷模。行草书墨迹最著名的莫过“颜氏三稿”-《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和《争座位稿》,三稿中尤以《争座位稿》为最。

  此帖全篇劲挺豁达,姿态飞扬,圆劲激荡的笔势与文辞洋溢着的忠义之气令人肃然起敬。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此墨迹宋时藏于长安安师文处,安氏据以摹勒刻石,后安家兄弟异爨,将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辗转进入内府,自此再无下落,不知所终。刻石今存西安碑林,世称“关中本”或“陕刻本”。历代对此帖评价甚高,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双璧”之誉。宋米芾云:“《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宋苏轼《题鲁公书草》称:“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

  此帖翻本众多,良莠不齐。世以原刻本为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关中本”最善,亦为此次出版所据。此册剪裱经折装,经清崇恩、李国松递藏,后有何绍基咸丰戊午(一八五八)长跋。

  《麻姑山仙坛记》,唐大历六年(七七一)四月刻立于江西抚州南城县,颜真卿撰文并楷书。字径约五厘米,世称“大字麻姑仙坛记”,以区别字径黄豆大小的“小字麻姑仙坛记”。碑文摘录了《神仙传》中关于麻姑的传说,叙述了麻姑山仙坛的神迹传闻及麻姑山者的道行。

  唐《大字麻姑仙坛记》原碑于宋庆历六年(一○四六)遭火灾而毁佚,至今未见原碑拓本流传。宋代另有“精刻本”流传,此版亦久毁,传本罕见。宋代以后各朝着录多为《小字麻姑仙坛记》。流传“大字本”皆为晚清翻刻本。此册古锦面板上有沈树镛题签:“麻姑山仙坛记宋拓大字本。”册中有赵之谦同治三年(一八)十二月、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四月内签两条。首页有赵之谦同治年间致沈树镛书札一通,赵氏云:《大字麻姑》久毁,《小字麻姑》为后人缩临,时人只知有《小字麻姑》而不知有《大字麻姑》,从中可见“大字本”的珍稀程度。二叶有赵之谦篆书题端。

  卷尾另有赵之谦同治三年(一八)十二月题跋,赵跋大意为宋后各朝多不知有《大字麻姑》,后黄骧云将何绍基藏本翻刻模出,乃知有《大字麻姑》。并猜测沈树镛此册可能就是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客居温州时所见范稚禾藏双钩本的祖本。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宋精刻大字本”。清初张玉书旧藏。首尾缺七十八字,旧有题跋、题签俱失,沈树镛以重金购得,后归龚景张(伯新)。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大智禅师碑》亦称《义福禅师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现存西安碑林,基本完好,碑阳碑阴两面总计未泐十字。碑阳严挺之撰,史维则隶书并篆额,32行,行61字。碑阴刻于开元二十九年(741),27行,行9字,阳成伯撰文,亦为史维则隶书。皆史子华刻。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贞佑,明弘治年间题名。清人孙承泽推此碑隶书为开元第一。史维则,字天问,生卒年不详,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天宝中尝为伊阙尉、集贤院待制,后至殿中侍御史,时称史侍御。书法工八分、飞白,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唐代隶书四大家。书法遗迹还有《庆唐观金箓斋颂》等。宋陈思《书小史》称其隶书“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

  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一册,首行“史惟则”之“则”字完好,系首次出版,弥足珍贵。首有时期著名书法家张伯英正书题签,钤“勺圃”印。

  《神策军碑》,全名《巡幸左神策军纪功碑》。唐会昌三年(843)刻石,武朝宰相崔铉撰文,柳公权楷书。左神策军为唐武时精锐之师,武巡幸该军时,左神策军指挥仇士良奏请立碑,以纪念左神策军拥立之功。此碑最能体现柳体楷书匀衡瘦硬,骨力遒劲的特点,加之刻工精良,为历代书家所宝爱。因《神策军碑》原碑早毁,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北宋拓本,虽为残帙,却是孤本,乃1965年,在周总理亲自过问下以重金将其从购回者。

  《皇甫君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碑额有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碑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皇甫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隋时曾为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拜并州总管司马。隋炀帝时,汉王杨谅作乱,皇甫诞力拒之,后。封弘义公,谥号曰明。此碑为其子皇甫无逸追立。皇甫无逸在隋时官至刑部侍郎,入唐后历官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民部尚书、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封滑国公。

  碑文未记立碑年月,据考当立于唐贞观十年之后。欧阳询书此碑,晚于《九成宫醴泉铭》,而与《虞恭公温彦博碑》在书写时间与风格上皆比较相近。

  欧体楷书以险绝著名,而此碑堪称欧阳询诸碑中之最险绝者,正如王世贞所云:“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弇州山人四部稿》)此碑结字高耸,摇摇欲坠,动旌,是欧阳询人书俱老时的杰作。

  本次出版选用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佳拓。上有何绍京(字子愚,何绍基之弟)题签,钤“道州何绍基印”、“子贞”、“东洲草堂”、“董其昌”、“伯学士”等鉴藏印十方,后有王士祯、沈凤题跋各一则。此拓本乃首次原色印行。

  本系列图书是一套给青少年使用的本,可由家长或老师带领孩子。本册是初中分卷的第一册,响应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为初中学龄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根据读者对象的需求,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如唐诗三百首(古诗类)、宋词三百首(词曲类)、《论语》(古文类)等,正文为古文原文,大字双色。按照学龄阶段设置体例,包括正文、注音、简注、简析、赏析、作者简介、思维扩展等版块。每册以题材、体裁、创作年代综合分类。特点是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版式装帧适合读者对象的阅读要求,可考虑配音频光盘。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