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打关昕诸葛亮并不讨厌魏延,而且还很倚仗,只是二人认知悬殊又性情迥异聊不到一块。能跟诸葛亮聊到一块的都是为上、坐而论道的,比如马谡、杨仪和费祎,魏延是直性子大老粗,缺少风雅和智趣。但聊不到一块不代表讨厌,身为一个领导、蜀汉全局的掌控者,诸葛亮着眼更多的是驾驭,而不是情绪上的,那样就显得太low了。
诸葛亮为人诟病的有两件事:一是北伐中不采纳子午谷奇谋,被认为是没拿魏延当盘菜;二是撤军时让魏延断后,也被解读为不信任。两种说法其实都过于。
所谓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想与诸葛亮兵分两,他本人率一哨人马从子午谷道杀奔长安。议事各抒己见,决议却只能有一个,其余都会被否决,并不能说明什么。况且被否决、没执行的也不一定就正确,魏延有勇力又信自己,当然喜欢快战、速战。但蜀汉国小力弱不具备鲸吞魏国的实力,哪怕蚕食一小块地盘都算胜利--关于这点我在前几篇问答中已有说明。只是这个不能和魏延说,水平没到那说了更适得其反,同时还会产生其他副作用,让打了鸡血的三军将士怀疑“克复中原”的可行性,从而前进动力。
诸葛亮一直都很重视并重用魏延,比如驻汉中时让他“督前部、领丞相司马”,也就是先锋官兼参谋长,那是绝对地信任。再比如派他西进羌中打败郭淮,又升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北伐时诸葛亮虽然否定了魏延的计划却并没疏远他,老魏一直处于主将,打的也都是硬仗--街亭则另有缘由,这个以后会说。而魏延在不被采纳的情况下尚能听话,战场上也没消极,对诸葛亮表现出的是绝对地服从、与忠心。至于说诸葛亮胆小就更没什么了,武将发个牢骚很正常--魏将贾栩、魏平还笑话司马懿“畏蜀如虎”呢。以诸葛亮的智商,他更在意那种嘴上不说心里较劲的。
诸葛亮临死前安排撤军,让杨仪领军魏延断后,并交代“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其实也是通盘考虑的无奈之举。让杨仪领军是因为他的执行力,魏延是主战派,奇谋一直未被采用也就一直有可用的,让他统帅肯定接茬打。断后是最好的安排,实在要打你就自己打,别影响大局。
诸葛亮用人还是比较的,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但诸葛亮并未厚此薄彼。杨仪再怎么唯唯诺诺,诸葛亮仍旧认为他“性狷狭”不堪大任,在临终前给刘禅的密奏里属意蒋琬上位。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