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五百年后。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几个传奇故事,让我们跟着心学大师学习与做事。
王阳明的大名叫做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小时候,王阳明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小小孩童竟有如此,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奠定了他以后要走的。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高远,王阳明早在孩童的时候就立志做圣贤,的确有的气概。
1505年,正德继位。正德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的官员都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正德,要求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冒死和其他人一起为这些官员,请求他们。正德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瑾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他当即,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途中将他害死。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的。浙江和他的家人都信以,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后来刘瑾,王阳明被重新起用。
:懂得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身处困境,立于谗徒,阳明处处掣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是不露危惧之情,与斗智,尽力改变局势,如此坚毅,令人钦佩。王阳明《啾啾吟》中说“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如穷囚!”王阳明的一生,磊落,“此心,亦复何言”,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大境界。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心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话说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3个年头。王阳明此祸,自是孤独、寂寞、、悲戚。他由繁华、恬静、文雅、舒适的万户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凉、寂寥、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万念俱灰,唯有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秦勇老婆王芳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在此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的现实,一条艰苦、独特的道,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探索到人生之。
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的“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3年,使他最受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钩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真情,深感“”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和灵感。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顿的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日夜。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龙场的确时间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在这里,王阳明。他悟道了什么?之道是什么,就是,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标准是,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王阳明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在龙场期间,有一次,王阳明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在受审时对王阳明说:“我难逃,之乎者也、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王阳明说:“我不跟你谈。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正被捆得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两人把外衣脱了,王阳明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吧!”又依了他。于是,大学问家与在公堂上都光着膀子。
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得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裤头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那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王阳明开始了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的!”至此,被彻底折服,乖乖地。
:本质上来说,好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把被教育者变成全新的人,开拓他无限的可能性;一种是把他心底最本真的引出来,激发出他本就有的无限的潜能。王阳明的教育属于第二种。
王阳明认为,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是,教育的作用,正在于抵消恶劣带给人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人发现自己原本内心的。
王阳明我们,在进行时,必须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创造情景让人自己体会个中智慧,让人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良能,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期间,王阳明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了。
王阳明迅速评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武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的身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王阳明,“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不可轻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着想,一直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之下,提交上疏,王阳明。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安在哉!”“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旨,,警戒卖弄辩解之词。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