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王晶/文)12月13日-14日,将有一部关于鸿山遗址的纪录片《鸿山越国大墓》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连续。纪录片将向首次展示鸿山墓群的挖掘过程,揭开众多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内涵。昨天,记者采访了纪录片导演孙玉清、编剧陆叶以及无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山,听他们介绍了该部纪录片的诞生过程。
几年前,孙玉清曾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到鸿山遗址博物馆参观。一方面,他为如此丰富的墓葬文物而感慨,“这些都是通过考古的、有历史厚度的文化遗存,能够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的无锡历史”;另一方面,在感慨之余,他又觉得有点遗憾,因为好多文物虽然展示在那里,他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些文物是怎么发掘出来的,背后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样的,大家都不知道。”作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人们提到鸿山遗址,却不是很有记忆,这让孙玉清觉得十分可惜,为鸿山遗址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由此诞生。
他曾经跟央视有过多次的合作。两年半前,他跟央视十套的“探索发现”栏目组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栏目本身就是以考古发现类题材为主,讲究故事性和可看性。了解到鸿山遗址的情况以后,栏目组就非常有兴趣,于是孙玉清开始了他的拍摄。“我们自己写剧本、自己拍摄。但最后能在央视也可谓一波三折,央视的要求很高,所以拍摄时间长、剧本也反复修改,最终定于12月13日和14日晚上11点在央视十套正式,分上下两集,每集40分钟。”
陆叶是纪录片的编剧,剧本写了两年时间,修改了十几版。他表示,创作过程非常。“鸿山遗址在挖掘的时候没有影像资料也没有太多的,有的只是考古报告。”为了撰写好剧本,他去鸿山实地考察了两次。“鸿山遗址的文化蕴涵常丰富的,所以在纪录片的定位上犯了难,究竟该从哪个角度去拍?”一开始,他把焦点放在文物方面,因为鸿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是吴越地区墓葬之最。其中乐器的数量更是多达500件,界上都是罕见的,担得起“地下乐都”的美名。后来,经过与央视的几番商讨,他决定把焦点放在“揭秘”。因为遗址中没有出土任字性的资料,也没有任何棺椁尸骸的出土,所以墓主人的身份以及相关历史成为迄今难以破解之谜。
陆叶介绍,在吴文明的核心地区出现越墓,反映出当时吴越交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他是从文物切入,引出当时的历史,对吴越之谜进行解读。其次在对墓的等级的分析中,从墓葬形式、文物数量来推测墓主人卿大夫的身份,从而判断墓主人可能是文仲或范蠡。通过现有的文物,把人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进行情景再现,展现当时的历史风貌。同时,陆叶也指出,纪录片对鸿山遗址的展示也只是“挂一漏万”,期待后面有更深层次的发掘,这样才不丰厚的历史遗产。
从纪录片谈到鸿山遗址本身,无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山表示,“鸿山遗址公园是当时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中江苏省唯一的一个。有这么一块金字招牌,却吸引不了人们去参观游览,每天的鸿山遗址博物馆游客门庭冷落,颇为可惜。里面的东西还是应该发掘出来,让更多人了解。”
“鸿山出土的文物,解答了不少历史问题,也留有许多秘密,等待人们去解答。”陆叶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秦王赵王会于渑池,秦王要赵王鼓瑟。随后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有许多人以为缶就是个瓦罐子,后来在鸿山遗址中出土了三只缶,而且是在乐器中的,证明了缶也是一种乐器。”再比如玉飞凤,凤是西周最典型的纹饰,而泰伯又是周人,跟吴国起源有密切联系,所以能成为无锡的标志。再比如出土的四只盘蛇玲珑球形器,每只由八条蛇盘成,泥土陶胚外面是琉璃釉,但是究竟有何功用至今还是个谜。“出土的这些文物如何好好利用,吸引大家来参观、游览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山认为,比如鸿山出土的那500件乐器,摆放在那边,大家光看是看不出名堂的,如果能做些复制品真正演奏起来,效果就会好很多。“越国的乐曲都是军乐,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的,如果能够重现当年冲锋陷阵的情景,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多好。这些还是需要相关部门花精力花心思去好好思考,怎样把这些历史文化以观众认可的形式展现出来,赋予文物新的生命。”
本文来源于ipf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