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新闻出版界、学术界的广泛响应下,读者对通俗版中国历史充满热情,书市引进版中国历史图书一度热销,但经常逛书店的读者都知道,当前历史类图书种类繁多、体裁多样,但往往流于几种弊端:古史难以阅读,专著严肃有余而可读性不足,业余写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学术性不够乃至不可信。
昨天,由李学mxbd-200勤、郭志坤主编、12位历史学者合力撰写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方昨在该丛书出版座谈会上表示,真实可信与通俗易懂是编撰这部丛书的两个标准。
作为多项重学出版工程的主持者,历史学家、出版人郭志坤对当前历史类图书要么过于严肃艰深、要么为追求通俗好读而不可信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策划一套既有学术含量、真实可信又面向大众、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7年前,他的这一想法赢得了大学教授李学勤的赞同,他们都认为,要真正发挥历史学的效用,回应社会大众读史的热情,就要提供既可信又好读的历史读本。
昨天的还认为,市面上中国通史类丛书容易陷入几大局限,比如对夏商等早期历史语焉不详,忽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走入“唯帝王”和“否帝王”两个极端,过于主观地评价帝王等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过于提倡中原文化中心论,未能展示中华文化多元性;无法综合使用最新学术研究;无法突破历朝历代(修史)文献的局限。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继《中国通史》、《中华文化通志》、“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专题史丛书”之后历时7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出版方希望读者能借这套书从跌宕恢弘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中国历史的非凡智慧,延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丛书的作者团队是一支以年轻学者为主、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多数为历史学博士,他们可视为新时期中国历史学者的代表。相对于以往的中国通史著作,在史学和写法上力求克服上述缺陷。
如何兼顾这部丛书的学术性和可信性?两位主编达成共识: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这套中国历史,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并能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但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未将通俗性作品列入考评体系,专业的历史学者通常不愿或不屑于写通俗性作品;同样,许多专业学者写不好通俗作品,就像“换成了左手在写作”。
在主编郭志坤看来,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是一种担当和责任。主编李学勤则强调,要想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而“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起大部头丛书,《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自夏史写到清史,共分12部,作者由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历史研究专家组成,他们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其中有解疑释惑,有纠正,有典故分析,行文强调平易流畅,每一部的篇幅不足20万字,每一册配有图片200余幅,适合中学学生阅读。 本报记者 乐梦融
习三农三字经李克强会见梁振英互联网“新常态”津粤闽自贸区孙鸿志被查油价迎年内最大降幅外逃自首“房叔”获刑20年12306禁行程冲突票运钞车掉落现金新电改方案王思聪炮轰一步之遥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李克强谈中希关系唐良智任成都副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