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历史】专题突破6 中国近现代济结构的变化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18-4-19 0:34:59 人气: 来源: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外国侵略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1.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2.从19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些厂矿企业的特点是: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1938年,日本在中国成立华北开发会社与华中振兴会社。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采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起来。

  (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①辛亥了封建,建立了中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辛亥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励发展实业的,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发展的道。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2)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的民族资本是个性的打击。

  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南京国民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抗战时期,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明显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了官僚资本企业,使其比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完成,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属于新主义性质的经济。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趋向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

  官僚资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人民迅速了国民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封建地主经济一农民个体经济一社会主义集体合作社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以上。

  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全部完成。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合作社:从1953年起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建国初,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4)一五计划公布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了。工人阶级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5)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钢铁公司三大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8月,决定,当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工具,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3)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和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

  (4)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和湘黔铁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展开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鸦片战争以后,洋纱输人中国沿海的部分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这样,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由棉布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那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其性质已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侵入,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这虽然出于抗战的需要,但的官僚阶层借此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使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大为增加。这就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虽曾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又不惜大肆出家主权。

  1946年,国民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经济等。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工业。此外,国民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工厂纷纷倒闭。

  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了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主义社会经济结构。

  ③根据过渡时期总线年社会主义全面展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结束,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基本完成,我国封建剥削制度已经消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形成。

  趋势:①封建剥削制度逐渐被消灭,逐步确立。②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向单一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转变。③所有制形式逐渐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

  (1)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的政策。

  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贸易。开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呢?除了《南京条约》成为此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一系列的范本,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因而从一个重要方面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外,并没有立即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

  资料表明,开关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列强为了侵略的需要,虽在中国的口岸建立了若干加工工业和修造业,但都不是直接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的大规模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英国那时开始工业还不到一个世纪,它的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它所关心的主要是通过超经济的办法实现其对华。就贸易关系而言,这期间中国进口的棉布和棉纱较之鸦片战争前,有的只略有上升,有的甚至减少了。

  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仍然是鸦片贸易。鸦片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仍占第一位,由于从非法转到公开,进口数量成倍增长。后来,中国兴起近代工业,当然与开关后资本主义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主要决定于中国内部日益滋生着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所允许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决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成长的。帝国主义不是要中国发展成为它的商品竞争对手,而是要中国成为它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它既要在中国适当发展资本主义,又要使中国基本上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国资本主义不能迅速发展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能迅速解体,是与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利益相合拍的。帝国主义的侵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前景,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起了阻碍和作用。

  (1)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官僚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这些近代兵工厂,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的军事工业。虽然这些企业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雇用工人从事生产,但是它们还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们创办的目的不是追求商品剩余价值,而是追求其使用价值。是否追求剩余价值是判断工业生产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标志。

  洋务派创办这些近代军事工业是为了产品的有用性,况且它们生产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船舰等也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而是直接调拨给清朝军队使用。按照构成商品的三要素看,它们生产的产品还称不上是商品。工厂本身没有盈亏可言,没有从利润来的资本内部积累,没有依靠自身运转而进行的扩大再生产。工厂的繁荣与否取决于财政盈绌和拨款多少,不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工厂本身的生产与管理。工厂的管理完全由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封建官员决定。这种内部关系,是一切工业缺乏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它非资本主义一面的突出表现。

  (2)严重的依赖性。洋务派官员所办的这些军事工业,在技术、器械设备等方面,处处仰赖外国,具有浓厚的买办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的民族工业或资本主义企业。

  (3)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所创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既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也不是传统的封建官营企业,而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引进了的机器和工艺,在大机器下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工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中国早期的工业。

  工厂的产品虽然不以商品形式,但工人的劳动力却以商品的形式购买,这是近代的军事工业的独特性所在。这就使这些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若干色彩。实际上,它们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是封建官营工业向资本主义企业的过渡形式。因此,这些近代军事工业可以说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4)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一方面是为了农民起义,即剿发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求强自立,即勤远略,具有明显的制夷御侮思想。

  (1)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这些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是为求富而兴办的。它们以赚钱盈利为目的,采取由出面招集商股作为资本的方法,购买新式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因而,这些民用企业与洋务派前期经办的军事工业不同,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不过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每一个企业为抵挡资本主义列强的竞争、封建的,不得不从企业的外部寻找靠山。企业只有躲进封权的隐蔽所里,才能够绕过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如请求减税免税的优待、请求贷款、获得专利权和特别等。只有依靠这些支持,企业才能够有较多的保障,然而这样做势必会使企业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2)具有双重作用的近代企业。洋务派在这一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一方面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垄断性,因而又有压抑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官僚资本形成的背景:国民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继续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大肆倾销过剩商品,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农业生产。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的扩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官僚资本的形成:在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同时,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从内战和买办活动中积聚了大量财富,但官僚资本的形成,还取决于种种独占经济活动的完成。首先,四大家族垄断了金融事业。其次,四大家族利用经济、,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和农产品购销。

  总之,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的经济基础。国民的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主义。它是蒋介石的经济基础,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力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官僚资本形成的影响: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下,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加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工人生活恶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根据地社会的新主义性质,是肯定的;由这局部社会逐步推广、扩张而形成的新中国整体社会的新主义性质,也是应该肯定的。新主义的现实目标和直接目的就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建立一个新主义的新中国和新主义的新社会。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国成立,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却是一个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的新主义的社会阶段。

  根据的《新主义论》、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共同纲领》的表述,关于新主义社会有如下观点:

  (2)中华人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始了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并不等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能够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是确定社会性质的标志。我国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在国有经济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存共荣的经济制度。1956年以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因素并不处于国民经济的优势地位。1956年,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确立,从1957年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质变,即由新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