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历史悬案:神秘消失的巴国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18-4-7 3:57:39 人气: 来源:

  史籍中的巴人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民族,他们以刚勇尚武而著称于世。巴民族曾在现鄂西、川东建立过一个古老的巴国。巴人没有文字,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巴人之谜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疑。一夜之间巴国突然无声地,在浩如烟海的史卷中没有记载,在惊世连连的考古中没有答案,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苦寻穷究,锲而不舍,试图找出谜底,但无一不是疲耗毕生,不得其解。留下的是一个世界之谜,是一个旷古梦幻。

  传说一个叫“巴”的古代民族在长江边创造了一个人类的“”,他们曾一直不停地在战斗,他们永远为盐而战。垄断了人类必需品食盐的巴人,把盐称作“盐巴”。正是用盐巴与周边民族展开贸易,巴人才建立了一方农业资源贫瘠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东方乐土。

  历史上的巴人是一个与盐颇有渊源的民族,他们生于江边,善于行船,泛舟奔走,原以捕鱼为生,与三峡两岸的农牧民族交易往来十分密切。当巫咸国垄断了三峡一带的食盐资源后,巴人转而成为水上商人,乘着独木舟贩卖巫盐,成为巫咸国的经销商,巴人由此也获得“水上流莺”的美誉。

  巴人勤于奔波,善于摸索,他们后来发现,三峡一带并非只有巫溪才产食盐,湍急的江水之下也藏有食盐。食盐溶于水中,煎煮江水便可获取食盐,这种盐也称泉盐。于是巴人制造大木桶隔断淡水,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食盐。最初的盐场只有阳溪盐泉一处,后来云阳彭溪盐泉、朐忍彭溪盐泉也陆续为巴人所发现。此后,巴人又陆续探得涂井(今忠县境内)等地的盐泉,遂一跃成为三峡一带仅次于巫咸国的盐业大国。过去那些为巫咸国的巴人转而贩卖本族食盐,载着食盐的巴人小舟在长江中来往穿梭,从事交易,极受百姓欢迎。此时,楚国的虽已触及三峡,却未能掌握一处盐泉,只有通过贸易由巫咸国获得。

  进入春秋时期后,巴人的进一步扩张。他们首先与正在崛起的楚国一起进攻位于河南南阳的申国,灭掉申国后,巴人居然马上进攻楚国,在楚国的国都(今湖北荆州市)附近一举将楚军击败。几十年后,的巴人军队又与楚国、秦国一起,联合进攻庸国。当时庸国地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与重庆东部,战略十分重要。几个月后,庸国即被瓜分,其中,巴人收益最大,他们分得了庸国出产食盐的主要区域——巫溪、巫山和奉节。这里曾经是巴人先祖居住过的地方。

  巴国逐渐强盛,并意欲挑战巫咸国的地位。此时的巫咸国自庸国后,已无奈从楚国撤军,昔日的霸主地位开始。此时,巴人正在一步步蚕食巫咸国的国土,他们无疑已觊觎这片神奇的国土很久了。无休止的蚕食最终消耗了巫咸国的实力和凝聚力,巫咸国的盐泉也一个一个落在巴人手中。失去了可贵的盐泉,巫咸国于春秋末年终于国破。随着巫咸国日薄西山,巴族成为新的食盐垄断者。楚国带头向巴购盐,成都平原上的蜀国盐商也转而与巴人交易,这铸就了巴国历史上最的时刻。

  为了巫溪出产的食盐大量、及时地销往外地,国力强盛的巴人就在两岸的悬崖上修造了长长的栈道。从巫溪到巫山的大宁河是一片典型的峡谷地形,它山势陡峭、风光旖丽。在峡谷两岸的悬崖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方孔石洞。留下的这处遗址就是西汉时期为了运盐而建的栈道。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巴人就曾经在此开凿栈道。在他们重新夺取巫溪盐泉之前,巫溪出产的食盐只能靠两种方式运往外地:一个是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中沿着羊肠小道,靠人力背运。这种方式既,效率也极低;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大宁河用小船运输。但是,这里的航运条件非常不稳定。夏季山洪暴发,河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小船根本不敢航行。冬季降雨又稀少,河水水位下降,变成一条险滩,航行时困难重重。所以,为了食盐大量、及时地外运,巴人就在两岸的悬崖上修造了长长的栈道。水位正常时,巴人在栈道上可以像拉纤一样拉着运盐的木船逆流而上,抵达陕西南部的秦国和湖北西北部的楚国。洪水和枯水季节,巴人则可以在栈道上用骡马驮运食盐,既提高了效率,又安全、可靠。

  从巫溪沿着大宁河顺流而下,可以到达长江边的巫山。后来,巴人开凿了专门输送盐水的专用栈道这界盐业史上可谓一大奇迹。他们把本地出产的粗大楠竹去除里面的竹节,并一根根地起来,成为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管道,巴人把它放置在专门开凿的栈道上,将巫溪的盐水输送到下游的巫山。在这里盐水被熬制成盐巴,然后顺长江而下抵达楚国的腹地江汉平原。

  巴人凭借着勇猛和智慧,几乎占据了三峡地区所有的盐资源。众多的制盐和日益增长的食盐产量,使他们的更加强大,控制的地盘不断扩张。到了春秋后期,巴国已囊括了东到巫山山脉、西至四川宜宾、北接陕西汉中、南抵贵州北部和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其疆域之辽阔在当时可谓。全盛时期的巴国凭借丰富的盐资源对周边国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巴人的辉煌开始衰落。战国晚期的巴国贵族骄奢淫逸、,食盐行销他国,换来大批珍珠、皮革等奢侈品。他们只活安逸,并无意开辟新的盐泉,甚至不惜放弃一些地远人稀的小盐泉,长宁盐泉便如此落入蜀人之手。蜀守李冰率领蜀人开凿盐井,汲取地下盐水煎煮食盐,这就是四川地域独有的井盐。如此一来,蜀盐基本上能自给。而过去经常与巴人一起四处攻伐的秦国和楚国,在分别经历商鞅和吴起的变法之后,他们再也不愿做巴人的“好邻居”,相反,他们开始对三峡众多的盐泉虎视眈眈。公元前377年,强盛的楚国开始进攻巴国,他们用了将近16年的时间逐步占领了巴人所有的盐泉,并攻下其国都重庆。内忧外患之下,巴国逐渐衰落,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一处处宏伟的盐场相继落入蜀、秦、楚之手。

  史籍中的巴人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民族,他们以刚勇尚武而著称于世。春秋战国时期,巴、蜀、秦、楚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300多年的合纵连横,彼此结盟、、征战。可以说,一部巴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以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巴人“善战”甚至“好战”的说法。巴人没有文字,在过去的漫长历史中,因为缺乏相关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巴人之谜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疑。

  古代巴人不仅能歌善舞,极其乐观,而且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巴人已在三峡地区频繁活动。他们在与外族的搏杀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巴人是少有地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对巴人遗址的屡次发掘中,找到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以兵器为主,而其他的青铜器物也都与战争有关。

  商代末年,巴人与众多其他民族一起参加了商纣王的战争。巴人的善战使中原的诸侯们大开眼界。由于巴人英勇善战,和周武王的军队一起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据殷商之际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当时的历史格局是,在巴国的东面有强大的楚国,北面是雄踞关中的秦国,秦、楚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力处于相对弱势的巴国靠什么与之抗衡?史载巴人相继与秦、楚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几度进逼楚国的都城江陵。从出土的巴人兵器中,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几千年前骁勇善战的巴人,与他们相匹配的一定是同样优良且极具杀伤力的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双方的胜负。

  2000多年前的巴人工匠已具备了非常精湛的冶炼制作技能,同当时的中原和秦、楚等大国相比毫不逊色。而巴人在兵器制作的种类上更为丰富,在纹饰上更为精致。2000多年前的巴人兵器已显露出相当系统的制作工序和精确的科技含量,各种金属的比例含量的精确度即使用今天的现代设备检测也出入不大。

  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巴人武器,当时也足以与秦兵器抗衡。而在有史以来的发掘中,对巴人军队防护装备的发现却几乎是零。勇武的巴人显然不能仅凭血肉之躯与外敌抗衡,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他们用什么东西自己的身体呢?当秦楚等国的庞大战车队在平原上争杀酣战时,在三峡的峡谷沟壑间,巴人的军队却仍靠他们强健的四肢翻山越岭,跨江涉水。特殊的地形、巴地金属原料蕴藏量以及巴人有限的开采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沉重的金属铠甲而另辟蹊径。古代巴地,畜牧业比较发达,山野中有很多的野藤,巴人将藤条用烟火焙干,使之结实,再将其编制成藤甲,巴人选择轻便的皮革和藤条制成甲胄,使他们能灵敏地活动在山谷地带。巴人的盾牌,多用坚木制成,这种木料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韧性,敌方的刀剑砍刺在,通常难于拔出,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今天发掘出来的巴人墓葬中可以看出,由于铜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巴人在作战时几乎不穿任何的铠甲,只是大量使用短剑,使用短剑作战更能一个军人的胆量和作战能力,它要求巴人战士勇猛地冲入敌阵,在与敌人贴身格斗时发挥短兵相接的优势。所以,长期的战争使巴人变得极其勇猛善战。

  战争对于巴人来说,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对于每一个巴国男子来说,的搏杀和死亡的荣耀贯穿了他的一生。很久以前,随藤甲一道消失的,是历史上武威赫赫的巴人;很久以后,面对着这些巴人的遗骸和这些吸附着巴人魂魄的青铜武器,人们似乎才依稀捕捉到他们的故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