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北斗“先行者”助力北斗全球组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加紧研制新一代北斗卫星记
走进整洁明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北斗卫星专用测试厂房,两个高约2.2米的“小家伙”和一个高约3.6米的“大家伙”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科研人员正围绕在它们周围进行紧张的测试工作。
五院新一代北斗卫星总设计师王平告诉记者,它们三个就是研制中的新一代北斗卫星,承担着为北斗全球组网进行先期新技术验证的任务,是为北斗全球组网探的先行者。目前,三颗卫星中的两颗卫星已完成出厂前的100小时连续无故障测试,另一颗卫星也已进入研制的最后冲刺阶段,研制工作正按计划向前推进。
新技术上马
“先行者”无惧高难度
集团公司为什么要研制这三颗北斗卫星?它们对建成北斗全球卫星系统有何意义?这还要从北斗卫星系统的“三步走”战略说起。
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北斗卫星系统,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实施,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经实现:2000年年底,北斗卫星试验系统建成,面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2004年启动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步,即建成北斗全球卫星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按照计划,第三步计划于2020年前后建成,为此要完成约30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由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这三颗新一代北斗卫星,承担着发射并建成在轨验证系统,完成系统方案和体制、关键技术、系统间接口和运行管理的在轨试验与验证,确定未来北斗全球卫星系统的技术状态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后续组网建设的进程。
新一代北斗卫星与此前发射的北斗卫星“前辈们”相比,发生了的变化,这也是三颗卫星的研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因。王平介绍,这批卫星具有技术指标要求高,新技术、新产品多,器部件国产化水平高三个最为突出的特点,这同样是研制人员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新一代北斗卫星的新技术、新产品占到了卫星全部产品的近八成,这在中国航天以前研制的卫星上前所未有。”王平说,卫星的新技术占比直接反映了研制工作的难度,一般我国的新研卫星新技术占比达到45%左右,就已经算具有极大挑战性了。
除此之外,这批卫星实现了多项关键元器件和所有关键部组件100%国产化,这意味着中国卫星技术自主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些卫星发射升空通过在轨测试后,这些国产元器件不仅可以用于北斗后续卫星批量化研制、加快全球组网,还能向其他型号进行推广运用。
全系统一盘棋
期待如约“天上见”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北斗系统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射的卫星均由集团公司抓总研制。在第三步北斗全球组网的进程中,集团公司同样将肩负重任。
早在北斗全球卫星工程得到国家立项之前,集团公司在2009年就为北斗全球卫星系统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办。一方面从原来的北斗卫星研制团队抽调出精干力量,另一方面从其他团队吸收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了专门进行新一代北斗卫星研制的队伍。
经过多年的攻关,团队克服了技术难度大、进度紧、三颗卫星并行研制协调难度高、器部件进行国产化技术挑战大等多项困难,研制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最后的试验测试阶段。
从2014年8月开始,团队每天都会工作到半夜,各项测试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连今年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一天。
五院总体部测试室一支队伍要负责这三颗卫星的全部测试工作,工作量叠加本来就带来很大压力,还要克服难题、协调两颗卫星同时“进罐”进行热真空测试。在五院,两颗像北斗这样的“大个儿”卫星同时进行测试,以前从未做过。新一代北斗卫星副总指挥带领调度人员为此动了不少脑筋。
新一代北斗卫星研制也是全系统一盘棋。只要任务需要,京外单位技术人员就调遣赶到,集中住在五院大门外的宿舍,随时支持研制工作。
春节期间,八院811所电源分系统工程师阎兴頔和同事待在密不透风的测试间,电源供电情况。供电设备功率很高,工作时散发的热量能使室内温度在寒冷的冬季也达到30多度。技术人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高标准工作。
因为任务需要,新春佳节也难以与家人团聚,但他们无怨无悔。这样的故事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很多。团队全体只有一个心愿,三颗新一代北斗卫星如期升空,完成助力北斗全球组网的光荣。
按照计划,正在五院待命出征的三颗新一代北斗卫星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它们后的表现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