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考古发现 > 正文

历史一线考古技工:具备丰富发掘经验 身份却尴尬

类别:考古发现 日期:2015-6-7 11:35:32 人气: 来源:

  秦俑

  原标题:考古技工成尴尬身份

  本报记者 宋贝贝

  几乎每个考古工地都存在这么一些人,他们不是考古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没有获得正式的职位,只是按工时和工作量得到报酬,他们具备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文物修复经验,但没有获得职称和编制,他们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被遗忘的一群人,他们就是考古技工。

  许卫红说,陕西是考古技工资源大省,也是输出考古技工最多的地方。一方面因为我省文物古迹多,分布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考古点就地取材用人,培养了一大批考古技工;一方面由于我省考古技工待遇低、福利差,因此人才流失严重。

  在2009年到2011年兵马俑进行第三次发掘的时候,清一色的娘子军考古技工成为第一批就位的发掘队员,陆陆续续,有文凭的年轻血液才充实进来。这些考古工地发掘协助人员有一个“3860部队”绰号,因为用工来源多是妇女和60岁左右的老年男子。

  这些“3860”几乎都是考古点近郊的农民,由于家庭有困难或是离不开家不能去远的地方打工,人员相对固定,因此成了考古点的支援力量。“这些技工虽是农民,却不是每个农民都能做技工”,许卫红说,“技工要的是人,智商不能差,心思还要细,技工一般手艺活都很精。”

  在每个考古工地上,技工都是不能缺少的,他们干着最基础、繁琐、出力的活,却终生只有“”的身份,他们也许不懂历史,却可以准确地识别所挖文物的年代。当有文凭的大学毕业生初到工地一脸懵懂的时候,他们还要充当领进门的“”,对大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而一经出师,他们只希望仍然能被叫一声“师傅”。

  如今,这些技工仍然拿着一小时十几块钱的薪水,无论寒冬酷暑,在野外埋头工作。这些中国考古界的基础力量,似乎从来也没有被人正眼看过,却用他们的手挖出了不平凡的历史。

关键词:考古发现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没有找到您要的广告信息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