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出英雄,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战国时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也正因为如此,战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且由于当时多国林立,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比方说,军事家吴起就先后为鲁国、魏国、楚国效过力;著名的家商鞅也是在卫国、魏国等国家停留效力,最后去到秦国扎根,自己的满腹才华得以施展,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至于那些有名的纵横家,譬如苏秦,更是挂六国相印,纵横捭阖,搅弄风云。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战国时期那么多人才,却几乎没有投靠周天子的人才,要知道,当时周天子至少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却没有人才投奔,这是为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的说法,这些春秋霸主,每次称霸,表面上都打着周王室的旗号,说什么要尊重周王室,要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可是事实上,那些诸侯霸主根本就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所谓的尊重周天子权威,只不过是他们称霸的口号,只不过是一块。而周王室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诸侯国称霸的工具,毫无面子可言。
除此之外,周王室在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这些极其恶劣的违反分封制的事情上,不但没有选择,反而还的册封了魏、韩、赵等诸侯国,可以说周王室的这种举动,就是在自己的根基。时间一久,周王室的权威性基本上就被的丝毫不剩,自然也就难以引起他人的重视,人才也就自然不会去考虑辅佐周王室。
自周平迁以来,周王室的实力就已经一落千丈,之后的周王室更是被手下的诸侯国,衰落无遗。如此一来,周王室这块肥肉自然就被强大的诸侯国看在眼里,时刻谋划着吞下这块肥肉,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王室的疆域慢慢的被其他诸侯国侵占,最终只留下了一小块地盘。
而且更让周王室尴尬的一点是,他所剩下的地盘,处在魏国、赵国等大国的包围之下,是其他国家的缓冲地带,这种地方一旦战争爆发,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身处其中的周王室又怎么可能有发展前景,又怎么会有人才前去投奔。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年孙膑被其师兄庞涓所害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投靠近在眼前的韩国,而是转投相对来说较远的齐国,就是因为齐国有战胜魏国的实力,而韩国却没有,连韩国这样的战国七雄都吸引不到人才,更不必说实力远逊于韩国且发展前景堪忧的周王室。
故步自封的周王室虽然面临着被吞并的,但是却依旧死守着那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根本不想打破旧有的行事作风,这就意味着周天子根本不会直接去启用“士人”,也不会去重用“士人”。而在战国时期,由于学派众多,学问的壁垒已经被打开了,更多的人可以学到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士人”的数量变多,所谓量变产生质变,优秀的“士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周天子没有求才的举动,而另一方面,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却求贤若渴,比如说秦国的秦孝公,燕国的燕昭王等君主,都曾经开出极其优越的条件,来招揽人才,他们的国家也因为人才的到来而越变越强。至于周王室,只会徒守着落后的旧制度,与时代脱节,越来越弱,直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任弼时的子女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