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网讯:透报道,中国一场历史罕见的“股灾”,令A股市场一些隐含风险陆续,而最新进管层视野的就是程序化交易。股价异常波动和程序化交易的搭配,成为近期扰动股市的重要因素。程序化交易虽在中国发展只有数年,但2013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令这种自动化交易模式在国内已有相当知名度;而近期股市连续暴跌、千股跌停场面亦令一些程序化交易模型的弱点。
业内估计,程序化交易近阶段的政策趋紧,各机构亦将重新审视和完善各自的交易模型。
“监管层的态度已表露出来,大家总会有一些,各种交易策略可能都需要重新检讨。”方正证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高子剑表示。
中国证监会上周五表示,正对具程序化交易特征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核查,沪深证券所随后宣布对34个账号交易三个月,其中包括盈融达投资()公司的两个基金帐号、盈峰资本的四个帐号以及全球知名对冲基金Citadel的一个帐号,理由是这些帐户存在异常交易或重大异常交易。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周末在接受证券类采访时称,国内资本市场还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发展程序化交易尤应审慎,特别要程序化交易与异常波动、市场叠加的风险。
“在市场初步企稳但情绪较的情况下,一些账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与程序化交易风险相叠加,严重影响市场稳定。”该负责人指出。
该负责人还认为,从近期市场情况看,程序化交易的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规则还需要抓紧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上升到行政规章。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程序化交易包含多种策略,高频交易只是其中一种,而且规模往往不大。因此,此次调查虽然会引起相当多量化和程序化交易机构的重视,他们会重新检讨其交易模型的合和合规性,但程序化交易未来仍会继续存在并发展。
浙江安诚数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王锋指出,证监会并不是要将程序化交易都否定掉,只是针对频繁报单和撤单、涉嫌市场或价格的交易。
“这些交易即使在美国,监管也会密切关注的。”他说。
在海外成熟市场,已出现多起因程序化交易而致市场崩盘的事件,例如2010年5月6日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美国期指下巨额卖单并瞬间撤单,带动股票现货价格大跌。近几年,欧美国家纷纷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例如美国证监会发布程序化交易市场接入规则、欧盟出台高频交易为重点的监管指令。
而从上述被中国证交所的账号名称来看,相当多为采取程序化交易的对冲基金,如盈峰资本相关人士表示,这次被限的四个帐户代表了公司担任管理人或投资顾问的四只量化对冲基金。目前,公司正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对上述产品的交易策略及交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据国内报导,这些帐号被限的理由主要有两类:一是频繁的报单和撤单且金额较大,例如某帐号在一天内申报近1.6万笔,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同时撤单率高达99.18%;二是涉嫌日内短线行为。
机构叫屈
这次帐号被限的主角之一--盈融达投资()公司周一则刊登情况说明,称其帐号在7月8日当天出现大量撤单,主观上没有任何恶意市场的想法。
“这只是处于极端行情下,交易算法因跌停板难以卖出而采取的机械行为。”该公司声明指出。
盈融达亦辩称,这两只产品均为量化对冲套利基金,在大盘下跌时出现正基差,就可买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并同步进行做空期指对冲套利。7月8日,这两只基金获利了结,即卖出股票并同步平掉期指空头仓位。不过当天A股市场上大面积跌停,其自动化程序出现反复撤单现象。
“这说明其交易模型本身存在缺陷,没有考虑大面积跌停这种极端情况。”上海一期货业人士指出。
盈融达亦表示,其量化投资团队在未来的交易过程中,会持续学习和改进盈融达的量化交易策略。以更加完善的交易及风控体系,满足监管需求,应对各种极端市场情况。
上海一券商资管人士指出,随着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期货和期权等衍生品种不断丰富,发展量化对冲策略的条件已经成熟,而程序化交易是执行量化对冲策略的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
“未来量化还是一个大趋势,只是部分投资策略要改,高频可能会受到严格控制。”他表示。
系统承受能力受挑战
上海中期期货副总经理蔡洛益则表示,高频的程序化交易对于经纪商和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几毫秒一个来回(申报和撤单),这对系统形成了很大冲击。”他指出,数个程序化交易客户就可以占据一个经纪商的大部分交易系统资源,若这类客户增多,就有可能造成系统宕机,出现交易事故。
他认为,中金所新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底线,即目前技术系统能够承载、不会对交易系统构成大的冲击。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周五发布新,自本周一起对从事股指期货套利、投机交易的客户,单个合约每日报撤单行为超过400次、每日自成交行为超过五次的,即被认定为“异常交易行为”。
不过,亦有少数基金经理对此颇有微词。浙江一
中研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研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邮箱: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