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老师们有各种开学综合症,不过大家对新学期也是颇期待的,毕竟憋了一个假期的话正想找人说呢。尽管老师们有各种开学综合症,不过大家对新学期也是颇期待的,毕竟憋了一个假期的话正想找人说呢。
一个多月的寒假这么快就结束了,和学生们一样,老师们也会或多或少患上开学综合症。比如我,作为一名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几乎每次开学前几天都会梦到上课的事,有时候是上课迟到,有时候则忘了带讲义,要不就是走错了教室。不管哪种情形,体现的都是一种开学前的兴奋、紧张或焦虑吧。
说到上课会有兴奋情绪,一点儿也不夸张。一般来说,大学的课程在头年的12月下旬就会结束,最多在一月初收尾,学生进入复习考试周后,老师的工作就剩下监考、阅卷和登录成绩了。忙完这些就可以悠闲地享受一个多月的假期了。居家的日子确实不错,可以好几天不出门,随便地穿着家居服,不过这样的日子也容易让人变得懒散,时间一久,人的精气神儿也就没了,也易感乏味无聊。开学后去上课可就不一样了,得穿着合适得体的衣服,一下妆容,更得一下自己的心态。课讲更得另当别论,它所呈现的是老师对生活或对生命的态度,会于无形中传导给学生,所以老师首先自己要“兴奋”,才能使学生兴奋起来。人只有在“做”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情绪饱满,所以“忙”并不一定是坏事,却能“闲”出毛病来。
说到上课会有紧张和焦虑感,也并非因为不自信。课程的内容其实早就能烂熟于心,尤其是我讲授的法制史,“性”的变化更不多。因此,讲授法史的课程只是在不断“重复那些古老的故事”而已。然而也正因为此,才需要做老师的时时,处处用心。对于老师来说,重复讲述会让人觉得只是在翻来覆去地炒冷饭,也就容易产生职业感。可对于每年坐在教室里不同的学生来说,这些课却又是新鲜的,老师的懈怠很容易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所以要想使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对于老师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老师们的紧张和焦虑也是很自然的。
课堂上老师的紧张和焦虑,还来自于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中国大学的课堂基本上以老师授课为主,辩论式或案例教不大流行。我们认为老师照本宣科不好,不过,根据美国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文化生活五百年》一书的说法,由于中世纪时期的学生买不起昂贵的手抄本著作,图书馆很少,或者根本不向他们,在缺少书籍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口头辩论形式,而大学这个头衔,其本来的含义居然就是“朗读者”,也就是说给学生“读”书就是大学的“本职”。只是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在近代才有了新的用途,人们开始默读和单读阅读。因此,大学在课堂上“朗读”书籍、僧侣在院的餐厅里给兄弟们朗读的情景,才变得既无必要,也不合时宜。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的普及,带来了授课方式的改变,那么在通过网络可以很便捷地“搜”到各类资讯的今天,依然在课堂上以记录的速度,手写“教案”的模式就不再受欢迎。如今的老师,上课时只要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图文并茂的PPT即可搞定,而学生们则已养成了用手机拍课件的习惯,即便漏掉一节,只要在微信群里艾特一下,立即就会有同学上传遗漏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说了一个概念,讲了一段名人轶事,学生们很快就可以从网上搜到很全的资料,还可能找出老师“讲错”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的时代,老师们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假期里老师们的悠闲,充其量只是一种心态,却并非真的游手好闲,课堂上从容淡定饱学博闻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里青灯黄卷的累积。
不可否认的是,开学还意味着有课的日子里的风雨无阻。新年的第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有课的老师可没这份雅兴。学校的管理中有很多被列入“教学事故”的条款,迟到几分钟要被通报或处分,它才不管你了风花还是雪月。现如今人们很怀念知识们曾有过的“范儿”,比如说国学大师黄侃的那些“牛”事,就很让人钦羡。他能牛到什么程度呢?据说黄侃有“”,即在三种情况下他“不来上课”。一是生病不来;二是天气不好不来,而所谓的天气不好,是下雨天他不来,落雪天他又不来,天气热他也不来;三就是不高兴不来!现在的教授恐怕没有敢这样干的了。
尽管老师们有各种开学综合症,不过大家对新学期也是颇期待的,毕竟憋了一个假期的话正想找人说呢。做老师的多少都是些“话痨”,一有机会就想说,一张嘴就得说满一节课,拦都拦不住。说感有些太高大上,说责任感有些太沉重,姑且称之为职业病吧。这职业病的好处,就在于它没有,不用治。尽管老师们有各种开学综合症,不过大家对新学期也是颇期待的,毕竟憋了一个假期的话正想找人说呢。做老师的多少都是些“话痨”,一有机会就想说,一张嘴就得说满一节课,拦都拦不住。说感有些太高大上,说责任感有些太沉重,姑且称之为职业病吧。这职业病的好处,就在于它没有,不用治。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