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的大嫂2019年入学季,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送给新生一部书。这部书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的经典著作中为什么单单选择《全球通史》?该校前校长表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清楚地认清现实,才能够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20世纪7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简体版销量也已逾600万册。近日,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经过编校小组两年的审慎修订,以崭新的面目来到了读者的面前。
首先,我们需要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的整体。在“中心论”的传统叙事习惯下,往往把视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角,而将其他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部分加以。
在全球史的视角之下,关注的是对人类社会共有文明的探讨。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全球史写的实际上是文明史,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史、民族国家史。我们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区域孤立发生的结果,而是在多种文明的交往下才得以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其次,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作为一部理解人类历史过往、现在与未来的经典著作,《全球通史》流露出的时代感与现实感时刻提醒着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看到历史的传承性。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源。因此,在叙述历史上的重大变故时,作者会联系当今形势,试图帮助我们厘清当界的来龙去脉。
最后,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全球通史》一书摒弃了传统的“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以1500年作为两个阶段的划分,则是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依据这样一种划分,有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在出版之初,就以创建符合新世界的新史学为要旨。对此,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认为,这部从全球视野出发的史著,能让我们洞悉天下大事,也能让我们知类的该怎么走,以及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哪里,但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可能性。这正是《全球通史》在今天给予我们的力量感。
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前列十余年,占据同类书市场份额超90%的《全球通史》,如今出了新校本,这件事似乎比新版本身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第7版新校本将给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本书的责任编辑周彬这样告诉记者:推出新的校本,无疑潜藏着不确定性,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知道,新时代的读者会有新的要求。
原来,《全球通史》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完善中走到今天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自推出初版后,便不断地更新再版,以期更加贴合不同年代的现实关怀。此次,大学出版社对书中的与地图进行了全新修订。编辑部历时两年多对进行精校,地图也经过权威机构修订,以期更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
新校本《全球通史》经过重新设计,图文配合更加紧密,书中用近300幅插图来图解专业知识,用30余幅世界地图来纵览全球格局,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文明发展的细节,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同时,此前附带于全书结尾处的地图,调整至内文页,此举更方便读者比较文字内容,随时对照。
在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看来,《全球通史》提出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站在的立场上看,全球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那种不顾整体、只注重利益的个体发展,而是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让先进事物界范围内得到确认和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认为,强烈地想回答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的写作动机,使《全球通史》这部大型通史的叙述弥漫着一种试图通过当代意识反观历史的探索风格,而区别于以往通史著作的单调线性叙事。其中所蕴含的对当代文明的性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都使得这部通史无愧于经典作品的称谓。
综上所述,《全球通史》带给我们的,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而每个时代的人也需要阅读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