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

福利 你心中的2016六点好书

类别:世界历史 日期:2018-12-27 3:58:54 人气: 来源:

  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六点图书一年一度的好书评选又与大家如约而至了。今天,点点君就送上2016年好书的初选书单,并诚邀诸君参与投票。

  这一年,我们继续学术出版的最初,以迻译古典经典,瞻念学术前沿,培植人文情怀为旨, 陆续出版了涉及领域为古典学、哲学、历史、文学、、及专业工具书等学术领域的著作,不断完善我们独有的学术产品线。除了纯学术性的图书,点点君今年的画风也略有转变,我们还做了诸多大众文学和艺术类的书籍,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更容易地接触思想、阅读思想。

  那么,哪些图书是你心中的六点2016年十大好书,请在文末的投票处告诉点点君。参与者有机会赢取福利呦。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古典学界、古代史权威百科全书“新宝利”()(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新宝利”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最新且最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从中能看到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马克思归来》文集为Triple-C(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Critique)——3C(、资本主义与)学刊于2012年出版的特刊,聚焦在资本主义危机的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回归对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学者通过重读马克思来重新武器武装自己,以在学术道上再出发的努力。

  汉娜•阿伦特与列奥•施特劳斯是20世纪备受瞩目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都是德裔,早年均受教于海德格尔,日后同在美国大学任教。但二人的思想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施特劳斯试图摆脱历史进步论的,重铸人性在古典中的,而阿伦特专注于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不同的方式。作者把阿伦特和施特劳斯放在一起讨论,是希望能够重新厘清他们各自的思想,避免读者将二人的思想简单化,或者过早地归入到哪一个阵营中去。

  《古代哲学研究》系皮埃尔•阿多的古代哲学研究自选集,所选的研究文本,既有对“注释”“术语”的精微解读,又关涉“古代思想、历史”的基本面向;清晰地展示了阿多所说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研究进和对古代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在本书中,阿多将一种对哲学文本的解释能力置于“教学与生活”之中,厘清了“哲学”在古代及现代研究的基本线索和问题,重新思考了何为“哲学”这一问题;并将其置于 “希腊化思想与罗马思想史”的研究视野之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多深厚的学养严谨治学风范。

  《古希腊与悲剧》是法国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让-皮埃尔•韦尔南和皮埃尔•维达尔-纳凯的研究论文合集,分为两卷。卷一出版于1972年,收录了七篇古希腊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将古代文本置于结构性分析、文学性研究和社会学剖析的视角之下。然而,在这三重视角之下,其研究重点却并非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对悲剧和各具特色的悲剧作品的研究。卷二出版于1986年,该卷拓展了研究视角,重点分析研究公元前5世纪悲剧作品中的神灵,尤其是戏剧中戴面具的神:狄俄尼索斯。除了古代戏剧之外,作者也在思考为什么这种古希腊戏剧的古典性会演变成法国后来的古典主义。本书已成为当今古代历史和古典学研究者们必读的经典之作。

  黑色猎手是希腊中的人物,这个年轻人为通过秘仪传授仪式,外出探险,使用了各种,但最终消隐无踪,再也没有回来,本书书名即来源于此。

  本书借由黑色猎手为引子,层层展开对古希腊世界的思想形式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关联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对此,作者并未经由传统途径,而是剑走偏锋,借助对古希腊青年、妇女、匠人、奴隶以及与城邦疏离的人等社会群体的探讨,通过四个不同的主题,即空间与时间,青年与战士,女人、奴隶与匠人,所思、所居的城邦,一方面对古希腊文学、哲学、历史文本和叙述进行了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细致考察了古希腊的社会实践,如战争、奴隶制,青年机构等等。

  可以说,本书自开篇起即广征博引,对古希腊社会生活、智识阶层及生活的诸多文本与原始基质进行了细腻的解读,将原本看似分隔开来的各个部分关联了起来,并进而了古希腊世界思想形式与社会形式的当今意义所在,自1981年出版后即成为经典。

  灿烂、人文鼎盛的古希腊留下诸多文献,史诗,历史,悲剧,诗歌——其中不乏的战争和悖逆的血亲,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仍给我们留下温和宽容明智的印象——法国古典学家雅克利娜•德•罗米伊试图在本书中仔细回到这个问题:柔和的思想是如何在并不柔和的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她仔细观察并且追溯了古希腊人在现实中各种柔和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温和的方式、对他人的“praos”,包含友善、、善良、、宽厚、谅解、、慈善、等意义,并以古典学家深厚的语言和文献功底一一考证索引对照。

  伯纳德特对古希腊诗与哲学的论述,其涵盖的范围,几乎无人能够匹敌。尽管伯纳德特像精通荷马那样精通希罗多德,像精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精通索福克勒斯,但他从不羞于缩窄自己的治学范围,即便他对所解文本的论述已极其卓著。

  这里所选的论文是伯纳德特三十多年工作的结晶,其中有些文章是根据整理成文,在此第一次发表;其他一些曾经在其他书中出现过,但那些书早已。我们一直认为,把这些文章集成一册,不仅将使我们更有可能接近伯纳德特的思想——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对难解文本的最具性的评注,而且,这也可以提供一种让读者进入伯纳德特著作世界的有益方式。

  本书是《古代经注》系列的第二卷,汇集了古代(公元1-8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安波罗修、奥古斯丁、奥利金、德尔图良等)对《创世记》第12-50章的解说和诠释。《创世记》(Genesis)讲述了以色列历代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他们的兄弟后代的传奇故事,历来是研究历史、思想史的重要文本。本卷中注释由专家学者耗费数十年,从浩如烟海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中挑选、整理、并翻译,附在每一段相关的经典文字之下,反映了古代到中世纪社会和思想的风貌,再现了古代的辨析和释经传统。

  本卷收录了包括奥利金,哲罗姆,希波的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在内多位中世纪大思想家对《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和《创世记》一起,通常被称为《摩西五书》)的释文,时间跨度从公元二世纪到八世纪。释文除了取自耳熟能详的著作之外,还取自各种讲道集,书信集等等,涵盖了大量中世纪作者和作品。此书的出版将对圣经研究,中世纪哲学和教思想的研究提供崭新的资源和材料。书后附有大量的目录文献,可资读者做进一步研究查考之用。

  《的彼岸》是《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教的本质?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最重要的“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人们头脑里种种、站在“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作为术的“修辞术”是古典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和问题之一。本书为施特劳斯1964年春季在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十六讲。 施特劳斯的疏解关注的是修辞术与哲学的关系,他格外看重在古典时期修辞术的意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果领域中的修辞术现象永远不会消失,那么,想要以现代的方式恢复或重建古典哲学,古典修辞术(古典和写作)的现代形态和功能应该是什么?

  以小说形式探究重大问题,是文史的传统手法。薄熙莹黄菊自杀真相《波斯人信札》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名著,也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孟德斯鸠假托两位阿拉伯人离开祖国出游欧洲后写的书信以及他们与各色人等的通信,表达了启蒙思想的基本。

  本书为施特劳斯1966年春在大学开设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七讲。施特劳斯将《波斯人信札》共161封信分为七个部分,并针对每一封信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在本书中,普拉多介入了柏拉图研究中的一段公案:《理想国》之后的柏拉图,是否发生了思想转向而只寻求“次好政体”?有别于对柏拉图思想进行“前中后期”划分的发展论研究范式,普拉多了统一论立场,主张柏拉图的晚期作品并不保守,相反,《家》、《蒂迈欧》、《克里提阿》乃至《法义》,在哲学上的冒险并不逊于《理想国》。在普拉多看来,柏拉图一如既往地思考城邦的完美秩序,而真理则是通向这一秩序的唯一途径——这也正是柏拉图哲学的迷人之处。

  罗森将《理想国》视为精心安排的整体,侧重于研究论点表述的戏剧形式。他的解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与前人(如:施特劳斯和他的学生认为此对话是“反讽性”的)都不尽相同。罗森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柏拉图撰写对话的意图是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否认为对话中构建的“理想城邦”真的是可欲的?最后罗森试图说明,显示哲学和实践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可能正是柏拉图的意图——富有吸引力的哲学前提,如若实践为现实将导致概念上的不一致和灾难。

  哲学进入城邦,不是作为秘密入侵者,而是作为城邦的工具。在这种中,哲学将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桩事业,但在柏拉图看来,冒这个险值得。对此,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们不应错误地认为,《理想国》的信息就是柏拉图的全部,或者甚至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和进步的社会。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社会就是一个封闭社会,它要防止其染上心灵的疾病。柏拉图的意在我们免受自然的,而不是支配自然。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善的、值得我们去过?柏拉图试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给我们解答,而伯纳德特试图阐释,苏格拉底鼓吹的不是纯粹的或者快乐的生活,而是两者的混合。而苏格拉底调和了快乐、痛苦和的生活,其实正是哲学的生活,只有哲学的生活才值得一过。而哲学本身必须既是喜剧与悲剧之真,又是属人生活之善。

  在《生活的悲剧与喜剧》中,伯纳德特讨论的是柏拉图最繁难、也最具挑战性的对话《斐勒布》。对这篇对话的传统解读认为,苏格拉底肯定了善在于或而非身体的快乐。伯纳德特质疑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苏格拉底并不想鼓吹一种与快乐和痛苦相、彻底的生活。相反,苏格拉底为生活的方式是,只有和快乐与痛苦相混合时,哲学生活——也就是唯一可能的人类生活才能登场。

  许多现存的研究文献表明,柏拉图与古希腊诗歌传统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柏拉图与赫西俄德》就是要通过研究柏拉图作品中涉及赫西俄德的地方,帮助读者在柏拉图与古希腊诗歌传统的关系上开拓视野。

  本书缘起于杜伦大学科林伍德学院2006年7月举办的一次研讨会,涉及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在柏拉图看来,赫西俄德究竟是谁?柏拉图如何在自己的思想中定位赫西俄德?柏拉图在哪些方面援引了赫西俄德?他为何援引赫西俄德?柏拉图是否用不同的方式分别处理不同的赫西俄德作品?他是否在不同的对话中对赫西俄德抱有不同的态度?

  本书是著名犹太裔的哲学家、思想史家陶伯斯对《罗马书》的解读,主要突出保罗和摩西的对比,尤其是保罗作为以色列民族的者与摩西作为以色列民族的者的对比。陶伯斯通过重点解读《罗马书》来阐释这一点,并借此提出了保罗与摩西线的目的和意义,以此而提示了保罗和现代性之关系。

  《文艺复兴与教》是沃格林八卷本“观念史稿”的第四卷,本卷涵盖了文艺复兴与教所代表的现代时期。现代性的哲学之维一直都是作为科学家的沃格林著作的主题之一,在本书中,沃格林阐析了帝国教统一性的崩溃,此种崩溃引发了自主与反叛的崛起,这些趋势在19世纪与20世纪得到更为充分的展开。本书所包含的不仅有沃格林对现代性早期的分析,还有他在后期作品中处理的、对许多现代运动之直接根源的描述与分析。这些分析足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性的种种特征提供基础。

  《分析的限度》是美国思想家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与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学对话的力作。

  分析哲学在科学、数学、语言学等当代启蒙的大道上高歌猛进,这个学派赞赏严密和清晰,却其自身频出的问题,且不愿意展开。通过运用数学的或准数学的技巧来处理哲学的传统问题,分析哲学传统哲学问题大多产生于错觉,“却没有想到自身对这些问题产生了错觉”。

  在《分析的限度》中,罗森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为例,证明分析哲学并未真正理解传统哲学的问题。分析哲学以清除哲学为自己的目的,自身却变成了一种哲学;分析哲学希望给哲学思考划定语言的限度和语境,却忘了给自己划定语言的限度和语境。

  爱与是关于世界的两个追求,既涉及到和学层面,也涵盖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实现爱与,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

  在本书收录的三篇文章中,利科从和学方面思考爱与的问题,并在对爱与的反思中对自身进行解释与重构,体现了其哲学思维的主要线之一:连接文本与行动。

  在《不确定性之痛》一书中,霍耐特将黑格尔法哲学重构为一种规范理论,在确证黑格尔法哲学与时代诊断的关联之后,又把它视为现代性理论的规范伦理学说。从表面上看,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重构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但正是对黑格尔规范理论的反思,促使他进一步承认与关系的思考。因而,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18世纪欧洲顶尖哲学家的代表,沃尔夫面对的问题是:教对于人的德性生活是否必须?为什么没有教传统的中国人能凭人性的力量就如此文质彬彬?

  与其他欧洲学者对待经典的诸种态度不同,沃尔夫一方面强调任何在经典上欧洲哲学概念的做法都是在自说自话;而另一方面,他也敢于去解释经典。他认为《大学》和《小学》两部书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他将教设计成一种建基于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之上的教,也即一种可以将人引向自然德性的教育方式。今日再读此篇及其详尽注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启蒙运动的思想特质,也能为我们当下反思传统提供镜鉴。

  本书作者石井刚供职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此书是其近年来对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对章太炎思想研究的中文论文合辑。此书由六篇文章组成,材料详实,论证扎实,别具新意地从章太炎《齐物论释》一文的阐释出发,提出了“齐物的哲学”这一核心概念。以这一概念为轴心,作者纵向考察了章太炎与以戴震为代表的清朝学术共同体的复杂关系,横向比较了近代日本若干著名思想家与章太炎之异同,并指出,对章太炎思想资源的重新开掘有助于我们反思整个东亚所面临的、来自的现代性挑战。

  何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经济决、还原论、目的论、为纲?主义就是新主义吗?多少接受点凯恩斯式的国家干预,是否就意味着否定主义、社会主义?

  在《与》一书中,作者曹天予教授对以上问题做了梳理和解答。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主义及其关联只有放界史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等持有肯定的态度,而马克思主义的立论是既肯定又否定,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主义间也是继承而又否定、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主义而言,其理想是历史终结于市场经济和代议;就马克思主义而言,其目标则是经由世界和主义而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与主义的关系,说到底是个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其答案只能是扬弃。

  《断章》是刘小枫教授近年来关于思想史的专论,刘小枫教授从古典学的视域对(思想史)的重要史料、重要文本、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提纲挈领的解读,其问题意识显明。

  本书从古希腊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谈起,致力考察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教时期、现代化时期)哲学与教思想的关系,以此摸索教思想与古典传统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线索。尽管本研究贯穿整个思想史,关注的却是思想史上的一些具体细节,展现了近些年来作者在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思想线索和研究。

  本词典汇集了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无数神奇之地,从亚特兰蒂斯到仙都——眼前这部恢弘的想象地名指南将引领作为读者的您进行一次盛大的旅行,使您饱览叙事者们所创造的从荷马时期到当代的1200多个胜境和奇观。您此番旅行的目的地包括: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卡夫卡的城堡、鲁滨逊•克鲁索的小岛、卡罗尔的仙境、披头士的胡椒国、马克斯兄弟的弗瑞多尼亚国、侏罗纪公园、奇异小镇娇妻镇和罗琳的霍格瓦特魔校。作者不仅对每个地名词条都配以一段文学作品的评叙,同时还附有地图、手绘图等相关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部独具一格的文学词典,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适合每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

  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维杜是一位法兰院院士,也是一位“骨灰级猫奴”。在这部猫词典中,他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战争、戏剧、音乐等各领域的奇妙轶事。正如作者所言,“猫”这个意象拥有无尽的意义。而这个意象则让读者们沉浸在一片温柔活泼的之中,并让每一位读者以一种奇特愉悦的方式,重新审视、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朗西埃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在欧美学界被誉为当代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其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美学与。《沉默的言语》是朗西埃关于美学与的思考在文学上的继续。他似乎想要重新描绘一个文学概念的体系,进行一种新的论证,重建一个从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到黑格尔的美学谱系。在书中,朗西埃就整个文学史范畴提出了文学的矛盾问题,在文学史中回顾文学存在的境遇问题,从比较文学角度提出了文学的多重发展问题。

  著名文学理论家、思想家托多罗夫从自身经历出发,了苏联控制下的东欧文学状况,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危机进行了反思。《濒危的文学》反映了托多罗夫的文学观念和美学观点,对我们思考文学教育和从事文学研究颇具意义。

  《图像的》从“可见性”的角度对的解读,不仅是对概念本身的梳理与明析,更是对梅洛-庞蒂感性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尤其通过对新的观看方式的描述、以独到的艺术视角对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特殊地位的分析,一步步呈现出由艺术到、渗透于经验之中的哲学亦即对存在之境的敏锐。本书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于图像文化的非常独特,深刻又轻盈。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书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人皆有,然而是什么?从何而来?与是什么关系?我的与他人相干么?《几何学》一书告诉我们,并非主体与客体之间一条简单的直线,它在社会文化的多重作用力之下,呈现为切线、曲线、三角形。简言之,的原理如同几何学,复杂但又有明显的规律和。作者巧妙地把的哲学原理与人类学原理融入文学作品的解读中,通过对但丁、拉辛、莎士比亚、马尔罗、马里沃等作家作品的分析,阐述了人类几何性特征的种种表现,不仅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奇的阅读角度,而且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的历史。

  蒙田,一个16世纪的人,似乎预言了现代人面临的所有焦虑、困扰和,并给出了高贵的答案。《与蒙田共度的夏天》是打开蒙田思想智慧的一把密匙。内容来自于作者之前在法国国际(FRANCE INTER)所做的同名系列节目。全书共分四十个章节,每一章节的篇幅都不大。书中,作者以清晰、明快,略带诙谐又不失庄重的笔调,紧紧围绕《随笔》这部之作,大量引用其中的文章作为论据,从新的视角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代表性作家蒙田加以评析,意在突出蒙田人文主义思想的意义。

  洛尔迦是西班牙著名诗人,他把安达卢西亚民间抒情谣曲的韵律、现代诗歌的技艺和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完美地结合起来,被视为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

  今年是诗人八十年周年纪念,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从洛尔迦一生创作的诗歌中译出了这部《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它不仅在戴望舒等前辈之后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也将激活、拓展和刷新人们对洛尔迦的认识。

  柏桦是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诗歌界代表人物,曾被誉为北岛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拥有广泛的诗歌影响力。这本新作表现出巨大的传统与现代的耦合,开拓汉风之美建设的同时,体现出诗人自身思想的现代性和包容性。柏桦足以称得上致力于民族写作的大诗人,他的这种发扬汉语之美的呼声以及所创作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发扬民族的今天,无疑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蒋浩是卓有成就的中青年诗人,此诗集以第二届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一等长诗《游仙诗》为主体,精选了《自然史》等诗人近年写作的部分诗歌,或写人记事,或感时抒怀,或游走风景,或静观,他不仅像传统游仙诗人那样于自然世界中驰骋想象,更将他的游仙之域拓展到与古老仙乡大相径庭的当代琐碎日常生活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当代生活的深刻契入和向汉语传统致敬的超越境界。

  本诗集获第二届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第一部诗集,是作者近二十年诗歌写作之精选。他的诗歌风格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翻滚不定,舒卷自如。诗体及节奏的繁复变化正适应了情思的冲腾切越,才、胆、识尽含其中,而统摄全篇的,余绪不尽的,是一种令人无言的反思。尤为可贵的是,即使写一诗,作者对细部的锻炼打磨,亦精研殚思。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