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从整体来看究竟处在什么状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历史规律有清晰的把握
去年年底,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在评论当前国际格局时写下了这么几句话:20世纪下半叶的多边主义模式更像是段历史插曲,而并不能代表国际关系性质的永久性转变,全球化已经在节节败退……康德要开始为霍布斯让位,而多边主义则要为大国让道……
在国际秩序这个问题上,康德更像是一位性善论者,认为人类终将实现“永久和平”,而霍布斯代表的则是人人互相为敌的“原始状态”。用“康德为霍布斯让位”来预测当前国际格局的演变,反映了欧洲部分人士内心深处安全感的减弱。类似的心态在近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再一次。
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核心议题为国际秩序的崩塌,重点关注乌克兰危机及其对欧洲安全秩序带来的影响,以及中东地区不断恶化的局势。1月底,慕尼黑安全会议首次发布《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主题也被定为“崩塌的秩序、不情愿的者”。
冷战结束之后,国家一些人的心理优越感一度处于相当亢奋的状态。然而,国际关系难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无论是乌克兰问题的,还是《沙尔利周刊》遭袭击事件的严峻反恐形势,棘手问题集中发生在口乃至内部,着实让陷入烦恼与忧虑。慕尼黑安全会议伊申格尔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形象地说,当前国际局势面临的问题如此之多,“联合国安理会一星期解决一场危机,才能真正顾得过来”。
不过,由此得出国际秩序已经崩塌的结论,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解决各种地区问题。弥散在的紧张情绪少了些辩证思维。例如,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也有人对东亚的局势“深表忧虑”,但夸张的看空论调与现实相对照却显得格格不入。当前东亚称得上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希望的地区。
当今世界从整体来看究竟处在什么状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历史规律有清晰的把握。今天,虽然国际格局发展演变充满了复杂性,但是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尽管国际矛盾和斗争时常还很尖锐,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尽管国际秩序之争还会长期存在,但是国际体系变革的方向也没有改变。看清楚了这个大势,判断近在眼前的国际局势才会有十足的和定力。
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上升为国际关系化提供了深厚动力,也为解决很多国际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国代表再次阐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携手走出安全新。在关于乌克兰问题和反恐问题的讨论上,中国的思辩证客观,不仅有对控制问题进一步的务实,也有对根治问题的深入思考。
当前,鉴于各方应对国际矛盾的紧张情绪一再提升,更多地强调对话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一旦紧张情绪转变为简单的性介入,只会给这个世界造成更多麻烦。
人民网观点新华网评新浪评论腾讯评论搜狐评论观察凤凰网评论中经网评论央视评论千龙评论红辣椒评论东方评论江湖大话管窥天下中国网评论中青时评敢当时评东湖评论金虎时评求是理论网渤海潮评论中广评论大洋网评论两江评论华声评论东北网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