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上的今日 > 正文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及顺序

类别:历史上的今日 日期:2021-3-4 3:58:16 人气: 来源: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时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个时期的名词,“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的区域;源于族关系;寓意吉祥。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一词作为华夏最高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自称“始”。从此“”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者的称呼。

  中国历代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e69da5e6ba3653962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中国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泰国佛牌极度危险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武则天(81)、宋高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57)、唐太李世民(50)等。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皇太极(41)等。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37)、咸丰(30)等。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23)等。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汉武帝和西夏仁都是54年, 西夏崇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49年)、明神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嘉靖帝(45年)、唐玄(44年)、宋仁(41年)、宋理(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35年)、宋徽(35年)、唐高(34年)、光绪(33年)、道光(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27年)、唐太(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20年)、顺治(18年)、明思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13年)、太平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10年)等。在位不满十年的超过240位。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溥仪在辛亥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袁世凯。

  中国历代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满 55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春秋,公元前770--475,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东汉(也和前**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时期。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178******04

  2020-08-16知道答主回答量:1采纳率:0%帮助的人:105关注展开全部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e69da5e6ba3643730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时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个时期的名词,“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的区域;源于族关系;寓意吉祥。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一词作为华夏最高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自称“始”。从此“”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者的称呼。

  帝国时代手游必玩策略游戏,热血恢弘的攻城战,即时建设的策略,打造属于你的完美帝国正版下载,登录即送礼包

  <告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 三皇五帝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文王姬昌 东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嬴政 汉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前赵(汉赵)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高祖光文刘渊 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太武李雄 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高祖明王张寔 后赵 319-351 襄国 邢台 高祖明石勒 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太祖文明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长安 陕西西安 世明符健 后秦 384-417 长安 陕西西安 太祖武昭姚苌 后燕 384-407 中山 定州 世祖成武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肃榆中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后凉 386-403 略阳 甘肃平凉 太祖懿武吕光 南凉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宁 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南燕 398-410 广固 山东益都 世献武慕容德 西凉 407-421 酒泉 甘肃酒泉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统万城 陕西靖边 世祖烈武赫连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龙 辽宁朝阳 高句丽人高云 北凉 397-439 张掖 甘肃张掖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冉魏 350-352 邺城 临漳 汉人冉闵 *西燕 384-394 长子 山西长子 鲜卑族慕容泓 *西蜀(后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汉人谯纵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王建 后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孟知祥 杨吴 892-937 扬州 江苏扬州 太祖杨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苏南京 烈祖李昪 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武肃王钱鏐 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太祖王审知 马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武穆王马殷 南汉 905-971 兴王府 广东广州 高祖刘龑 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武信王高季兴 北汉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世祖刘崇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赵构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银川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皇太极 中华 1912-1949 南京 南京 孙中山 中华人民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

  秦始皇、秦二世 西汉 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平帝刘衍、孺子婴 新 王莽 公孙述 刘盆子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 蜀汉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西晋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汉(前赵) 刘渊、刘曜 北凉 沮渠蒙逊,凡二主 夏 赫连勃勃,凡三主 前燕 慕容皝,凡三主 后燕 慕容垂,凡五主 南燕 慕容德,凡二主 西秦 乞伏国仁,凡四主 南凉 秃发乌孤,凡三主 后赵 石勒,凡七主 成汉 李雄,凡三主 前秦 苻洪,凡七主 后凉 吕光,凡四主 后秦 姚苌,凡二主 前凉 张重华,凡五主 西凉 李诇,凡二主 北燕 冯跋,凡二主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帝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元帝萧绎 、敬帝萧方智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倩 、废帝陈伯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浚)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文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桓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隋 文帝杨坚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 高祖李渊 、太李世民 、高李治 、则天武曌 、中李显(哲) 、睿李旦 、玄李隆基 、肃李亨 、代李豫 、德李适 、顺李诵、宪李纯、穆李恒 、敬李湛 、文李昂 、武李炎 、宣李忱 、懿李漼 、僖李儇<俨> 、昭李晔(敏、杰) 、昭宣帝(哀帝)李祝<祚> 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 后唐 庄(李存勖) 、明(李亶)、闵(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塘) 、出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暠,本名刘知远) 、隐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柴荣)、恭帝(柴训) 十 国 吴 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杨隆演、杨溥 南唐 烈祖李昪、元李璟、后主李煜 吴越 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逊王钱倧、忠懿王钱俶 闽 忠懿王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王鏻、康王昶、景王曦、天德帝王延政 南汉 高祖刘(龙字下面天)、殇帝刘玢、中刘晟、后主刘(金字边一个长) 楚 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荆南 武兴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 前蜀 高祖王建、后主王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北汉 世祖刘旻、睿刘承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 宋 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赵炅 、真赵恒 、仁赵祯 、英赵曙 、神赵顼 、哲赵煦 、徽赵佶 、钦赵桓 南宋 高赵构 、孝赵眘 、光赵敦 、宁赵扩 、理赵昀 、度赵禥 、恭帝赵显 、端赵昰 、卫王赵昺 元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铁穆耳) 、武(海山) 、仁(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文(图帖睦尔) 、明(和世) 、宁(懿璘质班)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炆 、成祖朱棣 、仁朱高炽 、宣朱瞻基 、英朱祁镇 、代(景帝)朱祁钰 、宪朱见深 、孝朱佑樘 、武朱厚照 、世朱厚熜 、穆朱载垕 、神朱翊钧 、光朱常洛 、熹朱由校 、思朱由检 清朝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皇太极 、世祖(顺治帝)福临 、圣祖(康熙帝)玄烨 、世(雍正帝)胤禛 、高(乾隆帝)弘历 、仁(嘉庆帝)颙琰 、宣(道光帝)旻宁 、文(咸丰帝)奕詝 、穆(同治帝)载淳 德(光绪帝)载湉 、末帝(宣统帝)溥仪 全都在这里了

  关于历史朝代顺序 有一首打油诗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自此完 至于你要的历代登记时间 我想不查资料的话 全中国都未必能有五个完整说出来的 你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

  携程APP查看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门票多少钱,APP预订有优惠,详尽在线攻略,省心省力立即下载!

  <告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时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个时期的名词,“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的区域;源于族关系;寓意吉祥。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一词作为华夏最高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自称“始”。从此“”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者的称呼。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阿欢的名单

  2019-02-18·鲸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导演 鲸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个人认证用户采纳数:393获赞数:168616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