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4至20窟的窟前地面基岩上,北距石窟立壁约8米处从西向东排列着24个大柱穴。每一柱穴外四角又各有1个小柱穴,且与石窟立壁上的长方形梁孔相对应,应是同一时期建筑遗存(图6)。柱穴内有烧成木炭灰的圆木柱痕,柱穴内及基岩面上的地层为烧土层,夹杂大量的北魏瓦片,偶见忍冬兽面纹瓦当,压在辽金砖层之下,由此可见,此组建筑属北魏时期。
第19窟窟前地面发现方形石柱础4个,与窟壁上较小的长方形梁孔相对应。有的石柱础周围还沟纹砖地面,但柱网结构被,只知为辽金时期,其建筑规模无法确定。
塔基遗址位于云冈石窟东部窟群区域窟顶的东侧,西距第1窟仅300米。塔基呈正方形夯土台,边长约12米。坐北朝南,夯土外包砌砂岩石片,塔基南设东西向斜坡踏道各一条,踏道内外用石片包砌。塔基北也有条南北向斜坡墁道通向石塔。方形塔芯位于塔基中央,内部用石块垒砌。
塔基周围砌墙形成回廊,用石片砌成,外抹泥并敷设红彩。出土物以砂岩造像残件居多,主要有、、等头像、供养天身体、千佛、石刻兽头门砧石及装饰残件,还有大量的筒瓦、板瓦、装饰构件、“传祚无穷”瓦当等,可以想见为石塔,回廊墙头有瓦垅构件。
1940年,日本学者在第3窟顶部挖了一条东西向的探沟,发现一处石筑基础和雕狮头的长条石块,还有一层很薄的白灰墙皮,表面涂红彩。出土北魏瓦片、波状纹板瓦滴水、“传祚无穷”瓦当、“丫”形瓦钉,可能是一处北魏遗址。
龙王庙沟即云冈石窟第4、5窟间的山谷,山谷的北端清代建有龙王庙,由此得名。1938年,水野清一等于龙王庙沟北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发现地层中含辽代瓦和铁器,出土联珠兽面纹瓦当和羽纹板瓦滴水,可能沟北端曾有过一定规模的建筑。1987年,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对第5-16至5-29窟窟前清理出厅堂遗址1座(F1)、蓄水池1处(F2)、建筑居址和地炕基址一处(F3)。
2011年,在云冈石窟第5窟和第6窟顶部发掘清理一个佛教遗址,主要遗迹有塔基、石柱础、铸造井台、熔铁炉、灰坑、辽金水井、辽金建筑遗迹等。
塔基位于遗址最南部,平面呈正八角形,塔基和踏道用片石垒砌而成。塔基南北长22.1米、东西长21.8米、高0.1~5.58米。在八边形塔基内,包着一个近方形的夯土塔心,据观察,中部方形夯土塔心应是北魏遗迹,外围以石块砌成的八角形状,当为辽金扩充补建,并改变了北魏方形塔身的形状。塔基西北角有东西向踏道一条。建造时间晚于八角形塔身。
辽金铸造工场位于塔基北部,有辽金铸造井台和环绕井台周围的30座熔铁炉遗迹。铸造井台很特殊,为地穴式。东西长3.5米,南北长3.5米,深2.4米,西北和东南各有一条进入,地穴内有一个圆形台面,台中间有一个用土坯垒砌的模型内圈,口小底大,底部有灰烬和烟熏痕迹,底部有四个方孔通向作坊四角,和用筒瓦扣制而成的管道相连,四条管道分别斜向伸出地面。作坊四壁底部抹有草拌泥,并且被烤成红色烧结面。出土很多坩埚残片。
30个熔铁炉环平面呈长方圆角形,炼炉西北处有鼓风口,风口前有两个用土坯垒砌而成的长方形坑,应为安装固定风箱的基础。有的熔铁炉内有铁渣,坩埚碎片等。
出土遗物有辽金时期的陶罐、瓷碗、瓷罐、兽面瓦当、板瓦、滴水等,北魏时期的“传祚无穷”、“富贵”瓦当残片、陶片、石构件、筒瓦板瓦残片、石雕佛像残块和陶塑佛像残块等。
2010年,云冈联合考古队在山顶南部(第33窟以西)发掘一处较完整的北魏佛教遗址,发现塔基、前廊后室的北廊房、东廊房和西廊房、南廊房和砖瓦窑遗迹。其中,北廊房中北魏时期的13间,前面有柱础12个,应为前廊后室的建筑。还有辽金时期的2间。塔基位于东西廊房中间靠南,夯土台基外包有片石,南面正中有一斜坡踏道。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最为丰富。除了18万块板瓦、3万块筒瓦,还有数量可观的瓦当和带绿釉板瓦。其中有“传祚无穷”文字瓦当,也有瓦当和化生佛瓦当,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使用琉璃瓦最早的建筑。结合房间中土炕和火灶的设置,这应该是云冈石窟的译经场所或是高级僧侣们的生活区。
云冈石窟的文献资料所记很少,碑石和摩崖石刻不多,再加上散佚以及易风化的砂岩体质、岩体崩坍等等,只有默默的佛像在述说着石窟开凿的活动、思想等。而一次次的考古发掘逐渐撩开了石窟修建的历史。
据目前考古发现,北魏时期在第9、第10窟前、第14至第20窟前修建建筑,于窟顶东端、第3窟顶部、第5 、第6窟顶部、西部第33窟顶部修建塔庙,很好地佐证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武州山石窟的壮观景象。辽金时期又在第3窟前、第9、第10窟前、第19、20窟前修建建筑,又于第5、第6窟顶部扩充补建北魏佛塔,与《金碑》所载之十寺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