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的今年多大虎牢之战发生在唐武德四年(621年),是李唐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李唐军队准备充分,决策得当,一举击败驰援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10万大军,继而又成功迫降困守洛阳的王世充,从而剪除了中原地区的两股主要武装,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隋朝末年,为了者的和,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隋朝者因为进攻高丽失败,损失惨重,力量受到很大削弱,漫天而起的农民起义又令他们顾此失彼。不久之后,他们只能龟缩在少数重要城市,眼睁睁看着广大农村地区先后落入起义军之手。风雨飘摇的隋王朝只能坐等的命运。
到了公元617年初,农民起义军形成了三大中心:李密起义军活动于河南地区,窦建德起义战于一带,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地区。这些起义军队伍,虽说先后遭到失败或兼并,但他们都曾歼灭大量的隋军,从而使得隋王朝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
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和地方也纷纷起兵反隋,以求重建封建秩序,进而占据王者之位,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便是其中之一。公元617年5月,隋太原留守李渊父子看清形势,果断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东南)起兵。李渊父子是富有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封建贵族官僚。起兵之后,他们采取高明的战略策略,在军事方面不断地取得进展,同时实施争取的、经济措施,赢得了上的主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攻下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和河东广大地区,并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尔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征伐,又先后击败了薛举、梁师都、周等割据,引兵东向,伺机统一全国。
当时,李密所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已经解体,李唐的主要对手是窦建德起义军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另外还有杜伏威起义军控制着江淮地区,隋朝萧铣集团控制着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针对这种局面,李渊集团采取了远交近攻、先窦、各个击破的战略。他们在派遣使者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率军出潼攻东都洛阳,计划消灭王世充集团。李世民大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军进行了历时半年的激烈交战,给王世充军以重创,拔除了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重要据点,逐渐形成洛阳城的包围之势。王世充困守孤城,负隅顽抗,虽说暂时抵挡住了李世民大军的进攻,却一直处境,随时有兵败城破的,于是连连向窦建德告急求援。
针对当时形势,窦建德也充分意识到,一旦王世充被李唐消灭,自己就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进攻目标,这正是“唇亡齿寒”的教训,所以不能坐视不救。于是,他接受了中书舍人刘彬的,当即同意了王世充的求援请求。与此同时,他又派人来到李唐大营请求李世民解除对王世充的包围,继续维持“鼎足相持之势”。这之后,窦建德在兼并了山东孟海公起义军等部、进一步壮大实力之后,于公元621年3月亲率10万大军西援洛阳。窦建德在救援王世充的上,不忘继续补充实力,以求得与李世民相抗衡的本钱。他们在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之后,很快进抵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的东原一带(即东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李世民对于窦建德的想法和动机都洞察于心。他当即将窦建德的使者予以,对于其解除洛阳之围的请求更是嗤之以鼻,不理不睬。李渊则趁着窦建德率部渡河进攻孟海公部之时,派出军队偷袭沼州(今永年东南)。此地可说是窦建德的大本营,因为他曾于武德二年十月由乐寿迁都于此。所以,李渊的进攻行为,宣告了两家关系的彻底破灭,此后,双方都厉兵秣马,准备进行一场对决。
虎牢是洛阳城东面的一个战略要地。二月三十日夜,李唐所部王君廓军在内应的协助下,袭占该地。王世充虽然探知唐军动向,却犹豫不决,不敢拦截击,任由王君廓率军夺占虎牢。至于窦建德的10万大军,虽说在西进途中一高歌猛进,但最终没能及时占据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就此丢失了先机,在此后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当时,除了窦建德大军对王世充进行驰援之外,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辩也派出部将郭士衡带领数千兵马赶来救援。在与窦建德实现会合之后,他们对外号称30万大军,屯军于虎牢东原,与镇守虎牢的王君廓部形成对峙局面。
洛阳久攻不下,窦建德又率领大军前来,在这种不利形势之下,唐军内部有部分将领军心,互相之间也出现意见分歧的现象,所以,李世民不得不紧急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统一思想。
萧踽、屈突通和封德彝等人认为,唐军经过长期战斗,士卒大多已经疲惫不堪,而且思乡心切,而王世充则是重兵坚城,一时之间难以攻克。加上又有窦建德等人率领大军前来,一上势如破竹,士气旺盛,如果唐军继续围城和攻城,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故此,他们主张退保新安,暂时避过敌军锋芒。
对此,郭孝恪、薛收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王世充虽然占据洛阳坚城,也拥有部分精锐将士,但他们眼下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粮草缺乏。在遭长期包围之后,王世充大军已经陷入困境,进则求战不得,守则难以持久。虽然有窦建德亲率大军前来救援,但这些援军远道而来,虽说也有部分精锐之卒实力不容忽视,但也是强弩之末。虽说面对如此处境,但唐军仍然有很大的取胜之机。如果因此选择退却,就可以使得窦建德和王世充联合一处,的粮饷可以连续供应洛阳,给王世充大军提供足够的补给,那就必然会使得战事拖延不决,统一天下的时日也就会因此而变得遥遥无期。因此,他们都主张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解决当下困境。他们还提出了具体的用兵计划:继续以唐军主力包围洛阳,但是只围不战,避免部队陷入双线作战。与此同时,秦王世民率领精锐之师,东进虎牢,伺机进攻,尽快击败窦建德援军。一旦窦建德大军被击破,王世充就可以不攻而破,洛阳也是唾手可得。
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面前,李世民当即表示赞同郭、薛的意见,主张采取积极进攻,反对消极退却。为了统一部下的思想,李世民认真分析了形势,并表示出求战的意愿。他指出:王世充军队被围困城内,缺乏粮草,连吃败仗,所以上下离心,“可以坐克”。至于窦建德部,虽说刚刚击败孟海公,但将士们都因此而变得非常骄傲轻敌,因此便有机可乘,可以击败他们。由于唐军先期占据虎牢,占有咽喉要地,窦建德如果胆敢冒险进攻,就会很容易被击败。一旦他们狐疑不战,不出一月,王世充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等到那时,就可以迎来转机,从而获得“一举两克”的效果。所以,针对目前形势,一定要果断而又迅速地挥师东进,与窦建德军队进行决战。一旦等到窦建德攻破虎牢,那就必将陷入被动局面,敌军合兵一处,更加难以战胜。
在统一思想、定下决心之后,李世民调兵遣将,将唐军分成两:一由屈突通等率领,协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包围洛阳,另一则是由李世民亲自率领,迎面截击窦建德。为鼓舞士气,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亲率骁勇之师3500人为先锋,迅速赶往虎牢。虽说是在白昼发兵,王世充在城头看得一清二楚,但他摸不清唐军动向,不敢贸然出击。
李世民在到达虎牢的次日,即亲率精骑500东出20里侦察窦建德军的情况。他派遣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率兵埋伏在道旁,自己则与尉迟敬德仅领数骑向窦建德军营前进。在距离窦军军营三里之时,李世民有意自己,成功引诱窦建德出动五六千骑兵发起追击。待窦军骑兵进入伏击地点之后,李世勣等奋起,击败窦军追兵,歼灭敌军300余人。
通过此次小规模战斗,既挫抑了窦军的锋芒,又了解了窦军的虚实,可谓一举两得。窦军被于虎牢之东月余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又都失利,士气开始低落。四月三十日,窦军粮道又被唐军抄袭,大将军张青特被俘,使得窦军的处境更为不利。此时,部下凌敬就向窦建德:不如率主力渡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他指出这样做可以有三个好处: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拓地收众,增强实力;关中,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认为有道理,准备采纳,但苦于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一些部将又受王世充派出使者的贿赂凌敬,因此变得迟疑不决。
也有说使者其实是被李唐的间谍。当时,王世充急于突围,不停派出使者联络窦建德。其中有一位叫长孙安世的使者被唐军抓获,此后遭策反成为唐军间谍。长孙安世到了窦建德处,以珍宝窦建德手下一些得力将领,在窦建德面前凌敬:“凌敬,书生耳,岂可与言战乎?”这时候,窦建德的妻子仍然认为应当从凌敬所言,但窦建德用一句“此非女子所知也”,否定了妻子的提醒,也否决了凌敬的。
这时候,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乘唐军饲料用尽、到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一部分兵马过河,南临广武,在仔细观察窦军情况后,故意将战马千余匹留在河渚,引诱窦建德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他们全军出动,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20余里,摆出一副进攻虎牢的架势。面对大兵压境,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情况,鼓舞将士的士气。他说: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今冒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我军可按兵不动,待窦军疲惫后,再行出击,以求克敌制胜。根据这个主意,李世民一面严阵以待,使得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的诱敌之兵,准备出击。窦建德非常轻视唐军,仅仅派遣300骑渡过汜水向唐军发起挑战,李世民派出部将王君廓率长矛兵200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窦建德军沿汜水列阵,自辰时至午时,士卒饥饿,都坐在地上,士卒间又争着喝水,秩序非常混乱,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到这些迹象,立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骑兵经窦军阵西而南,先行试阵,并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就立即回军返阵;如果敌阵势有所松动,就可以引兵继续东进,追杀窦建德军队。
结果,当宇文士及率领士卒抵达窦军阵前时,窦军的阵势随即便开始。李世民见状,立即出战,并亲率骑兵先出,主力部队则随后跟进。李唐大军在渡过汜水之后,直扑窦建德军大营。当时窦建德正欲召群臣议事,唐军骤然而至,群臣都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战骑通道被阻。窦建德急令群臣退去,为骑兵让,但为时已晚,唐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冲入。窦建德向东撤退,唐将窦抗所部则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所率骑兵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一场激战。一方是有备而来,一方是猝不及防,战局呈现一边倒的局势。随后,李世民又命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率军迂回包抄窦军。窦军眼见大势已去,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30余里,俘获敌军5万余人。战争中,窦建德中枪,随后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逃回。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
在虎牢之战得胜之后,李世民立即派遣主力部队回师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歼,内外交困,走投无,遂于之中献城投降。
通过虎牢之战,李世民指挥军队成功地消灭了窦建德的主力部队10万人,接着又成功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守军,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更是一个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
虎牢之战也是李唐集团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此战之前,王世充和窦建德是两个最具实力的集团,对李唐所形成的也最大。随着他们在虎牢之战中相继,隋朝末年一度出现的诸强争霸的局势变得更加明朗化,李唐就此占据了主导局面,直到取得最终胜利。所以说,虎牢之战是扭转整个争霸格局的关键之战。此战胜利之后,李唐集团不仅占有了最为富饶的关东地区,也就此获得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机会,而且直接消灭了两个最为棘手的竞争对手,为最终的统—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的取胜,除了唐军自身具备强大的实力外,主要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得宜。在战争发起之前,李世民能充分了解敌情,并随时和掌握敌情变化情况,同时也能认真召开战前会议,虚心接受部下的合理,和部下一起仔细分析和研讨战争对策。在进行战争决策之时,李世民果断决策,善于选择进攻方向和决战时机。在战争进行途中,面对敌方优势兵力,他果断选择从中央突破、直捣对方之地的战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最高级别指挥员,李世民经常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情报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在战争中获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认真遵照执行了孙子的“处军相敌”之法。就“处军”方面而言,李世民果断地先期占据战略要地虎牢,从而造就了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态势。在“相敌”方面,李世民做得尤其出色。他自始至终非常注重观察敌情,并善于对观察中所获得敌情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这既表现为决战前进行适当规模的小战以探知窦军的虚实,也表现为决战中捕捉窦军诸迹象,在通过小规模的试战了解到窦军的实情后,李世民抓住时机实施进攻,最终击败10万之众的窦建德军队。
至于窦建德的失败,除了其军队自身未经历大战、将骄卒弱之外,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其在“处军相敌”方面的重大失误。在决战开始之前,他未能尽全力先攻下虎牢,这在“处军”上已经输了一着,随后在“相敌”上的失策则更使他一步步败亡。在前期接触战中,他未能判断李世民数骑冒进的意图便率然出战,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导致兵锋受挫。在决战之前,他不知唐军放牧马牛乃是之计,轻易驱动全军出战,等到决战打响之时,实际上已经置己方军队于被动之中。在决战之中,窦建德又未能注意己方的真实军情,而是将所有弱点全部在唐军眼前,以致为敌所乘,处处陷于被动。更可悲的是,窦建德轻视唐军实力,轻举妄动,终于落得兵败身亡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