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军事电视节目,面对电视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网络新的挑战,节目创作必须进行新的不断探索:品质打造,坚守主流节目定位;拓宽创作思维,找准社会历史定位;积极拥抱创新,拓展电视技术运用。
历史是电视纪录片的基本题材之一。作为一档关注军事历史经典战例、军事人物及相关背景知识,以纪录片为主要形式的电视栏目,《百战经典》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它通过解读战争历史,民族,我军形象,成为电视军事历史类节目的品牌栏目。随着竞争的加剧,特别是网络新的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历史类电视节目和互联网军事历史节目纷纷出现,这对《百战经典》的节目创作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了诸多。
传统历史类电视节目的类型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也不多。但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新的快速发展,20多年来历史类电视节目也在与其竞争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
1. 节目形态逐步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荧屏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类电视栏目。于2004年10月的央视《国宝档案》栏目,以及央视的《重访》《》,卫视的《这里是》,陕西的《影像》等,是传统类历史节目的代表。其节目形态主要以主持人演播室解说加影像资料呈现为主,以小切口带出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2004年左右开始走红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创了评说类历史栏目的节目形态,但此后这种传统“说书式”的节目形态,随着易中天、阎崇年等主讲人的离开也很快落寞。同时发展的还有类历史节目,如央视的《讲述》、凤凰卫视的《历史》和重庆卫视的《记忆》等,运用历史亲历者的叙述和回忆替代冰冷的史料,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而2009年卫视的《档案》栏目,又开创了演播室主持人个性化讲述的节目形态,从而营造出一般历史类节目所不具备的舞台感和现场感。总体看,历史类电视节目形态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但类、评说类、类还是当前节目的主流形态。
2. 表现手段更加多样。传统的历史类电视节目,往往运用“电视画面+解说词+人物采访”的方式进行创作,同时比较重视历史资料的使用,这也符合电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但受限于电视技术的,表现手段相对单一,往往一种新的表现手段的引入就能引起业内的跟风模仿。如1988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首次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感染力,让人耳目为之一新。而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历史类节目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影像修复、立体图示、三维动画、虚拟再现等多种表现方式,更是被电视军事历史类节目运用得淋漓尽致。如卫视的《档案》栏目,除了主持人之外,充分运用录音、历史影像、档案资料、实物、图片等多种手段,使得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出现交叉,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类节目的表现空间,被业内广泛模仿。
3. 个人化色彩更加明显。无论是早期类的《这里是》,还是类的《凤凰大视野》等栏目,严格意义上讲都属于传统历史类节目的制作形态,风格沉稳、格局宏大、史实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但近年来,传统电视行业和网络新融合开始加速,网络对电视节目的影响逐步加深。以卫视《档案》栏目为代表的历史类节目,其主持人的个人化色彩十分明显,石凉、曹炳琨、曹卫宇等多位演员出身的主持人形神兼备的解说,构成了栏目的特色和亮点。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的网络以及网络节目的电视正逐步形成常态,一些原本在互联网制作的历史类节目也登上了电视。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选择更加丰富且倾向于娱乐化,节目形式更加简洁,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主持人个人色彩更加突出,形成了与历史类电视节目完全不同的风格。
近年来,面对网络新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历史类栏目和军事历史类自的快速发展,《百战经典》栏目一边学习各方优长,一边瞄准自身栏目定位积极改进创新。
1. 注重军事历史的新开掘。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经过历史学家多年的努力,对于同一历史的总体认定和评价是基本趋同的。这就决定了历史类电视节目在选题策划上往往容易陷入一个死结:选题策划涉及的历史往往已有,难以创新;进入创作的节目往往已有作品,难以突破。为此,《百战经典》栏目近年来的一个重点,就是努力实现军事历史的新开掘。具体来说,一是努力开掘历史遗漏的珍闻,以他人没有尝试的创作视角进行节目策划,如在纪录片《腾冲腾冲》的创作中,节目组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战争进程为脉络进行创作的方式,转而以人物来架构历史脉络。二是努力开掘历史延续的新闻,不是单纯地报道历史事件本身,而是要以当代的眼光和炽热的情怀,用今天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关心历史中的人物命运,给观众更深的思考。如在《腾冲腾冲》的创作中,考虑到参加过腾冲抗战的老兵年事已高,摄制组专门给老兵们留下了珍贵的人生影像,并在荧屏上向他们致敬,这种创作情怀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2.注重影像品质的新提升。文字记录的历史尚且会遭到质疑,电视节目表现历史往往会遇到画面不足的问题。影像资料不仅是支撑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也是影响节目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百战经典》栏目创办之初,受限于历史影像资料缺乏、制作经费有限等境况,主要采用“解说+专家+资料”的方式进行制作,这种节目形式的好处在于制作相对简单,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就是影像品质难以。为了提升节目的影像品质,栏目一方面通过采购渠道购买了《彩色二战》等一系列历史修复影像资料,丰富栏目影像资料储备;另一方面加大节目自采和外拍力度,自采外拍节目比例占到了栏目全年节目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栏目策划制作的《城市与战争》《常德战》等系列节目,大量采用现地实拍,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中对历史进行讲述,以精良的品质获得了业内的肯定。
3. 注重与新兴的新融合。在节目资源竞争十分激烈、融合深入的今天,电视节目策划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在与网络等新的融合中寻找选题。《百战经典》栏目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栏目微信号“央视百战经典”积极做好节目宣传推介,在与网友互动中获得新闻线年观众留言提供了中国早年在江苏如东领导创建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的线索,栏目组很快策划了专题节目《海上出蛟龙》。另一方面积极关注人民军队动态,从现实的宣传需求与历史的交汇点中寻找线日,在南苏丹的维和烈士李磊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蒲江县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举行,栏目立即围绕“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为何修建在蒲江”进行策划,制作了讲述成都战役最后决胜阶段故事的专题节目《决胜蒲江》,后反响良好。
尽管历史已经远去,但历史的变迁并不会被人们遗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曾经冷却的新闻会再度升温,可以判断,只要创新,历史类电视节目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广泛的关注。
1. 品质打造,坚守主流节目定位。对电视军事历史类栏目来说,无论采用何种节目创作形态和表现方式,对历史事实考察、还原和重构的态度,才是决定节目品质的根本。尽管在当今略显浮躁的媒介社会中,人们更热衷于从大众媒介中获得历史知识,面对娱乐色彩浓厚的互联网历史节目的崛起,《百战经典》必须始终主流节目定位,以展现我国优秀的军事历史文化、解读人民军队伟大的战争历程为主题,始终承担起“让历史警示今天、张柏芝养小鬼让历史告诉未来、让历史传承”的重任。在创作统筹上,栏目应以大型纪录片的创作为牵引,带动常态节目的制作,每年至少创作推出一部重点纪录片,确保栏目创作水准始终在高位运行。
2.拓宽创作思维,找准社会历史定位。央视近年来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客从何处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之所以获得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契合了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和家园的守望,找准了节目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契合点。这我们,《百战经典》栏目的节目创作,也要努力找准社会历史定位,要从单纯的对军事历史的回顾和解读,转变为在社会历史整体框架下,对军事事件、军事人物、军事典故的深层次分析,并由此出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高受众对军事历史类栏目的关注度。
3.积极拥抱创新,拓展电视技术运用。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相比,历史类电视节目往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所呈现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人类发展状态的记录,这也要求历史类电视节目应用精良的制作艺术来赢得观众的认可。近年来,在纪录片创作中,无人机航拍设备、Gopro和手持云台拍摄设备、水下拍摄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3D、4K、8K等拍摄技术的使用大幅提升了画面品质,这些都应该为《百战经典》栏目所用。此外,还应充分紧跟电视行业的技术发展,根据节目需要广泛引入电视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观众提供更加细腻、丰富的视觉享受,拓宽纪录片创作的空间。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