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雪老公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实现了吗?有梦想的人是可敬的,尤其是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一点点将它实现,一步步将它壮大,其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
廖新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从小小军事迷开始,啃杂志读专业书动手绘制……逐渐成为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并最终将这个爱好发展为自己的事业,将个人兴趣与祖国强盛紧紧地联系起来。
因军事领域知识广博,即便跨军种、跨领域、跨专业也“一口清、问不倒”,战友们钦佩地称他为作战问题“新华字典”;
以“明天就打仗”的姿态潜心谋战务战,两年多取得攻关20余项,9项填补我军某研究领域空白,同行们惊呼这是“新华速度”;
以“算”制胜,一组组精确数据屡屡为“中军帐”联合作战指挥提供精准支撑,参谋团队信服地称之为“新华数据”;
育人和方法独到管用,先后向军委和战区机关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0多名,其中有一种招名曰“新华点评”;
时钟拨回20多年前,尚是小小儿郎的廖新华,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小学开始订阅《兵器知识》等军事杂志,读高中时“啃”完了1500多页的《中外海战大全》。多年来,一直保持阅读军事杂志、研究地图、预设战场、绘制军事题材画的习惯,是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怀揣豪情壮志,廖新华考进军校。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大被炸的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哗然。正在读军校的廖新华填膺,他和同学们庄严宣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苦练打赢本领,捍卫祖国的主权。
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先后在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机关任职,一直在作战训练一线摸爬滚打,参加全军重大演训活动、重大课题研究20多次……
当时在某部工作的廖新华,聆听着习在战区成立大会上的训令,心潮澎湃,对战区心驰神往。不久后,得知南部战区亟需联合作战人才,任现职快满两年的他,第一个报了名。
在大机关工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而平职交流到基层分队任职,一切都得从头起步;作为业务,已被列入后备人选,提升机会大,而到战区能不能干出点名堂不好说。再者,生活基础在,妻子工作稳定孩子还小,两地分居又是何苦?
“战区担负经略一方、镇守一方、稳定一方的神圣,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指挥中枢,打胜仗就该到战区主战的岗位去!”面对亲朋好友的提醒,廖新华义无反顾。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数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瓶身上的小纸条上,写着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在看来,这是一瓶瓶别出心裁的“纪念沙”。但在廖新华眼里,它们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纪念的意义。
“不同区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数也会有细微差别,而这细微的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药打击精确度……”廖新华向记者介绍,这些采集回来的沙子,都是准备送往专业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的标本。
这些年,廖新华无论是出差还是休假,每到一地都将其作为预定战场审视一番,爬上制高点,看看四周;察看现有设施,算算抗毁能力和打击能力;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的影响;踩踩面沙石,评估适合什么装备行进。
在廖新华的团队,有一条不成文的: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大家树立“以算制胜”,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深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
对廖新华来说,有没有汇报稿没关系,关键要把技术问题研究透。专题汇报中,廖新华从不念稿子,他仿佛把地图、敌情装在脑子里,对关键数据总是脱口而出。“那都是经过反复演算论证过的,早已烂熟于心了。”团队同志说。
助理工程师赵金山刚到队里不久,信心十足地交了一份33页的研究报告。没想到递到廖新华案头,被删改得只剩下薄薄6页纸——可有可无的内容被删,累赘表述大幅压缩。战区机关评价,廖新华队里出手的研究报告,每句话里都透着“硝烟味”。
一枝独秀并不难,难的是多面开花满园春色。廖新华认为,现代战争对军人岗位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战链”上的一员,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精英,才能胜任未来联合作战。
两年多来,廖新华和他的团队先后为各级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数十场,提供咨询上百次,打造出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向军委和战区联指机构输送优秀参谋人员十多名,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步步深入的“新华点评”,是廖新华独特的育人招数。在某课题攻关中,刚调入的参谋李文哲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廖新华看后当即点评:“没有分析出关键点,更没有找出为我可用的短板弱点……”
此后,李文哲每修改一回,廖新华就点评一次。“有内容没计算”“有计算没结论”“不充分”……“”30多个来回,直到交出满意的攻关。
李文哲不理解,一打听才知道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两年多来,廖新华所在部队常态保持十多个课题研究,“新华点评”高峰时期每天不下20次,逼着大家一步步往前冲。
在廖新华看来,人才培养就像搞课题研究,倾心走心才能带出打仗精英。他注重用好开源情报,开发网络资源,精心挑选“默虹美海军学习小站”“北国防务”等优质军事号推荐给大家,为作战研究源源不断提供新鲜资讯;在订阅的《舰船知识》《兵器》《Air Forces》《JED》等国内外军事杂志上做“批注”,觉得哪篇文章对谁的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就贴张小纸条写上意见和推荐阅读对象。
良匠无弃木,打仗有专才。在廖新华培养带动下,一批“能与将军讨论、能与院士对话、能与强敌争锋”的联合作战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家深有感触地说,跟着廖新华,不知不觉就成了“廖新华”。(采写 记者 黄 琼 吴晓娴 通讯员 姜博西)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