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往今来的军事常识,同时也充分体现军队给养保障的重要性。我军历经土地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期军队的伙食保障也大不同。
井冈山地区打游击期间,群众吃什么,部队就吃什么,当地出产红糙米和南瓜,部队基本上就吃这两样东西。有一段时间,甚至仅以南瓜充饥,用没有油盐的野菜佐餐。当时战士中流传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在抗日战争的反“”斗争中,根据地难以正常供应,部队实行村自为战、各自为战的办法,给养实施分散保障。主力部队曾一度吃黑豆,挖野菜,缺盐巴,少营养。为了克服困难,部队把黑豆做成豆腐配野菜吃,到敌占区武装掩护采购食盐,发动群众制小盐。
行军打仗,便于机动,能吃上热食,吃上营养可口的军用食品,是部队官兵所企俞灏明烧伤后复出盼的。解放战争中,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有了煎饼、馒头等军用食品。抗美援朝期间,为解决志愿军每月450万公斤炒面的急需,总理政务院向东北、华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炒面供应任务,还在百忙中亲自和机关的同志一起动手炒炒面,从而出现了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的动人场面。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伙食质量以落实军委提出的“斤半加四两”为标志,即除粮食外,部队每人每天达到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禽鱼蛋、一两豆制品、一两植物油的食物定量。新世纪后,我军大幅度调整了食物定量标准,优化食物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品种和数量。如一类灶动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动物类品种由4至5种增加到8至10种。降低粮食定量,由每人每天800克下降为750克,增加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品种,从而了食物定量的综合营养素供给量由81%提高到93%。
如今,部队已经逐步从凭经验订食谱到“电子营养师”科学制定营养食谱,等级厨师走进连队食堂,营养配餐员也将成为部队生活保障的新岗位,部队餐桌上由两菜一汤,到三菜一汤、四菜一汤、六菜一汤乃至自助餐。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