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

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奸贼?

类别:军事历史 日期:2018-3-17 14:30:35 人气: 来源:

  当谈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袁崇焕大多会榜上有名。我们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里,袁崇焕一直被当成明末时代里的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国之栋梁,可惜、气量狭小的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了袁大人,自毁长城,明朝因此而难逃的结果。

  袁崇焕高大伟岸的正面形象,在阎崇年的《袁崇焕传》里被刻画地淋漓尽致。不过真正让袁崇焕大英雄的形象根植的,还得数金庸的《碧血剑》。除了小说外,金老爷子还专门操刀写下《袁崇焕评传》,解释了杀毛文龙、之战等各个疑点,了崇祯的小气,对袁崇焕不吝溢美之辞,不惜以自己的名声为袁崇焕背书,确立了他一心为国的民族英雄定位。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首次对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提出质疑的热门书籍。当年明月指出,清朝史官所编撰的《明史》中关于袁崇焕和崇祯的部分值得商榷。无论是崇祯的形象是否需要,“反间计”是否存在,袁崇焕的实力是否被夸大等等,在逻辑性的推理下,都存在很大的疑点。当年明月的观点是:如果说明朝末年真的有人可以力挽狂澜的话,这个人也只会是孙承,而不是袁崇焕。至于杀毛文龙、之战等等,都表明了崇祯在当时的情境下杀袁崇焕,是合情合理的举动。概括来说,袁崇焕是一位在战术(尤其是防守)上有水平,但在战略上短视,在上,总体被高估了的武将。

  如果说当年明月所言,是让袁崇焕的英雄稍稍黯淡了一些的话,那么灰熊猫的《窃明》,则是要把袁崇焕“英雄”的外衣彻底撕烂,并把他钉到“贼”的耻辱柱上去。

  穿越类小说,与《寻秦记》类似,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穿越人物带着对历史的记忆影响历史,并改变历史的。小说开始的三分之一篇幅,都不忍卒读。情节平淡无趣,语言生硬别扭,人物呆板单薄……粗制滥造的廉价网文的毛病几乎应有尽有。

  比如战法。以长枪兵为主力的步兵对抗骑兵。强调武器装备、兵种配合、军队纪律、士气和战斗力的重要性。没有运筹帷幄的锦囊妙计,只有近代军队这只巨兽在战场上露出的嗜血的,每每读到,都令人热血沸腾。

  再比如。包括明朝以文制武的体制,文臣武将间的矛盾,家丁制度对战斗力的危害,东林党的祸国等等。几乎每一个点都可以拉出来单独写一篇文章。

  然而,在我看来,以上种种都只是作者的铺垫,《窃明》全书的核心内容,是要向展示袁崇焕的另一面。

  【注:《窃明》小说仅为引子,以下文章,并非基于该小说的历史事件分析,而是基于史料之分析。之后会将史料出处补上。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一起讨论。】

  之前一直以为关宁铁骑战力剽悍,但史料里却没有太多这支部队的显赫战绩。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大捷,是明军面对后金军的首次胜利。但细究起来,宁远之战凭借的是坚壁清野、坚城利炮,至于杀伤了多少后金军,语焉不详。

  可是,因为宁远军龟缩城内,使临近的后勤觉华岛被后金军攻陷,岛上一万多军民屠戮,数万石的粮草和数千艘船只被掳掠一空。如此宁远之战,是否真配得上大捷二字?

  之后的宁锦大捷也是类似的套。后金军们推着小推车,一未遇任何抵抗。宁远之战后明朝耗银五百万、费时十八个月苦心修筑的关外二十座大小堡垒,短短数天内全被放弃,堡垒内储备的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的粮食物资,也全都拱手送给了后金军。仅有孤城靠赵率教防守成功。袁崇焕再次龟缩宁远城内,不动一兵一卒。至于宁锦大捷到底杀敌多少,仍是未知之数。

  两次所谓“大捷”,其实都是在周边所有城堡和物资之后的孤城。无运动战的纯防守,杀敌自然有限。袁崇焕在明军野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防守战术,可算无奈之举;为了提振士气,夸大一下战绩,也无可厚非。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他向崇祯提出的“五年平辽”大计。

  这是一个有毒的大饼,让崇祯不顾深处小冰河灾期贫弱的国家现状,巨款,全力支持辽西战事。袁崇焕明知自己只具有守城的能力,却要做出收复失地的许诺,也许是一时头脑发热,壮心不已。但既然要“平辽”,至少应该尝试着进攻一次,哪怕一次小范围的试探性进攻也好。令人惊讶的是,完全没有。手握重权的袁督师,在上任后一年半里,除了进度缓慢地修几座城外,始终如一地按兵不动。

  为了把袁崇焕画的大饼咽下去,崇祯取消了所有地区农税的减免,不仅要足额交税,还要灾民们归还前朝拖欠的税款。天启靠着赈灾和免税苦撑下来的安定局面,在崇祯朝轰然崩塌。,流民四起。这些带着无数农民的汗与血的物资钱粮,并没有进到崇祯的口袋,而是流向了袁崇焕手下“武装到牙齿”的关宁铁骑。

  国家财政收入的70%,国库存量的50%以上,都握在袁崇焕的手里。崇祯为了显示对爱将的信任,同意银粮不受核,不派监臣,不设上限。面对的殷切,袁崇焕除了“坚守”宁远之外,还做了些什么?

  虽然表面易的对象是态度暧昧的蒙古,但当时蒙古与后金的暗通曲款已是众所周知,这些粮食经过转手,都成为了后金人的口粮。袁督师用国内带血的,帮自己的敌人们吃饱喝足、捱过,准备下一次对明朝的进犯。与此同时,辽东毛文龙的东江镇,严重缺粮, 士兵们已濒临要饿死的地步。

  有两种解释:一是袁崇焕想通过卖粮来拉摆不定的蒙古;二是为了和后金议和做准备。至于究竟如何,不下,留待读者诸君自行考量。

  毛文龙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在大众认知的历史上,似乎只以“被袁崇焕杀了”的形象存在着。

  明朝即萨尔浒之战大败后,辽阳、沈阳相继失守。直到广宁溃败,明军失去了对整个辽东的控制权,不得不退守辽西(下图中橙色的狭长部分)。

  在这样的下,毛文龙带着仅两百人的队伍,硬是地创立了一个敌后根据地出来。像一把尖刀一样,狠狠地插在后金占领区的背脊上。

  这把尖刀撕开的口子,在毛文龙的指挥下,不断扩大。仅广宁失陷的当年,东江镇就收复了复州、义州(浅绿色)这两大战略要地;三年过后,东江镇在辽东的控制区面积(粉红色),便已超过了辽西;而其部队的游击范围,更是覆盖了整个辽东地区(浅紫色),兵锋直指后金区的腹地,包括重镇辽阳。

  以一己之力,让明朝在辽东的局势,让几十万辽民免遭屠戮,一手创造起一只十数万人的队伍,给予他们向后金报仇的机会。当关宁铁骑躲在坚城里只敢开炮时,东江军在野外与后金军野战缠斗;当辽西的官员们花几年的时间和无数的银两慢慢地筑城,毛文龙在持续以进攻的方式收复失地。对辽西而言,别说辽阳,即使连进攻广宁都从不曾想,而毛文龙却多次兵临辽阳城下,甚至连后金的赫图阿拉,也被覆盖在了火力范围之内。

  毛文龙的正一品武将衔,是他靠着赫赫战功扎扎实实地打拼出来的。就这样一位大将,竟然就被袁崇焕轻描淡写地以假传圣旨的方式,给冤杀了。

  中国上下几千年,包括历代所有的在内,袁崇焕是唯一一个,敢不经过任何程序,就直接把正一品武将推出去斩首的人。唯一一个。

  袁崇焕给毛文龙列下的“十二大罪”,黑白,,不堪卒读,堪比秦桧杀岳飞时的“”。

  “枉杀大臣,假传圣旨。”仅凭此一条将袁崇焕治,就已绰绰有余。更何况,这次杀的,是毛文龙。

  广宁之战后,之所以数年内后金的地盘都没有什么进展,除了东江军的活跃外,关键处还在于辽东、辽西、蒙古对后金的三面合围之势。蒙古的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的率领下,一直是明朝的坚定盟友,屡次后金北部区域。而当后金进军蒙古草原征讨时,毛文龙总是会同时出兵,令后金不得不分兵防守。同样的,当后金进攻宁远和时,毛文龙也都会立马向辽阳进发,宁远和宁锦两次所谓“大捷”,除了坚城难下外,毛文龙的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后金的每次出兵,都不敢尽全力,只能在八旗中出动二至三旗,其余都需要防守来自另两方的压力。

  这样的局面,直到天启七年袁崇焕上台之后才有改变。在袁崇焕的“默契配合”下,后金竟然八旗尽出,全力攻打东江镇和朝鲜。面对重兵压境,袁崇焕不仅抗命不增援东江镇,还对兵力的辽阳和沈阳视而不见,不动一兵一卒。战后结果,朝鲜与后金结盟,毛文龙出境,东江镇元气大伤。

  毛文龙被以莫名其妙的和方式斩首之后,蒙古各部幡然,意识到袁崇焕坚定议和的态度,连林丹汗都不得不与后金结盟。

  毛文龙死后,东江镇一分为四,之后便。毛帅手下的精兵强将,困惑、疑惧、之余,纷纷投降。之后清朝赫赫有名的三大藩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就是其中的翘楚。

  毛文龙在辽东三十年,三百族人被杀,与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收聚难民、持续征战、收复失地,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战功和苦劳。

  反观袁崇焕,官拜蓟辽总督,位极人臣,手握“天下强兵”关宁铁骑,以举国之力坐拥无数钱粮,却没有一次向后金主动进攻,没有收复一城一地,“五年平辽”,寸功未建,反倒是冤杀大将,自毁长城。

  袁崇焕议和仅仅数月后,东江镇就放弃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陆地领土,几乎彻底了牵制能力。而后金不出一兵、不发一矢,就夺回了东江镇无数烈士用鲜血换回来的土地,从东到西领土扩大了近三倍,披甲兵也翻了一番。

  现如今,袁崇焕在课本和庙堂里被为民族英雄。而毛文龙,可有人还记得他当年在辽东留下的不朽战功?

  

关键词:窃明 灰熊猫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