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1)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19-8-13 4:14:36 人气: 来源: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1)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第一次培训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汉字起源 于图画和契刻。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

  第一次培训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汉字起源 于图画和契刻。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 的萌芽。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 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 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如果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 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 ①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 是 甲骨文的“直系” 。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 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 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 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 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 西周金文与甲 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 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 篆文是指用的文字,也就是办公用的文字。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广义 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 的结字颇有,笔画遒劲流畅。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张翰眼睛密集图的政策,丞相在 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文字整理而成。小篆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 《泰山刻石》 、 《琅邪台刻石》相传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 上乘之作。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 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篆书已具有显著的书法美,大篆雄浑,小篆精巧。 (2)今文字 ①隶书 隶书是经过简化, 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 因秦国最先使用并在秦朝时整理, 故称秦隶。西汉是秦隶为汉隶的时期,到了汉代后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字完 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所以,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 “今隶” 。隶书变篆书圆转的 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汉隶笔画有 轻有重,波(左撇)磔(右捺)分明, “蚕头燕尾”显然。汉隶的书法艺术《华岳庙碑》 ,属于秀 丽的一类有《乙瑛碑》 、 《曹全碑》等。 “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 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楷模,故称“楷书” ,又称 “正书”或“真书” 。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 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著名者如欧阳询的《九成 宫醴泉铭》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颜真卿的《多宝塔》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 是楷书书法的楷模之作。 ③草书和行书 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 ;东汉时盛行,称为“章 草” 。 “章”即规矩之意。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东晋以后楷书的草 体,称“今草” 。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并有所改变。形式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笔画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狂草” ,变化多端,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书法的艺术品。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楷书变化而来,盛行于晋。一 般称接近楷书的行书为行楷,称接近草书的行书为行草。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笔 画连绵,各字,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 1.汉字体势是构成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 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感官的造型艺术。 书法艺术创造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美。 如果 说绘画、雕塑塑造的是具体生活形象的话,那么书法塑造的则是汉字的形象。早期的汉字不 仅具有较浓的象形成分,同时也具有象征性的意蕴。汉字的创造,实质上就是一种直观的视 觉形象和抽象的意蕴之问的巧妙结合。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化, 汉字的整体形态逐步增加了 抽象性而减少了象形成分, 但汉字构造基本原则没有变化, 依然是直观的视觉形象与抽象意 蕴的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汉字的体势。 汉字自身的体势特点, 正是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的构成基础。 历代书法家和书论家都 深悟其中的道理, 他们总是将自然的物象与人的意象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创造出书法艺 术视觉形象美。例如:王羲之从群鹅戏水的景象中悟出书法的技巧;张旭从观赏公孙大娘舞 剑器中获得,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狂草技法;黄庭坚曾说自己以前的书法常常是“意到笔 不到” ,直到晚年入川后,见到江上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深有所悟,书法也有明显的长进; 三国时书法家钟繇曾道: “每见,皆书象之。 ”足见书法家对自然物象的重视。东晋 卫夫人《笔阵图》中,把横比作“千里之阵云” ,把竖比作“之枯藤” ,把点比作“高峰 之坠石”??总之,在书法家的眼中,字的一笔一画乃至整个字、整幅字都是生命的象征, 或者是书法家对生命的一种观照。所以前人观王羲之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称钟 繇的字好像“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怀素的草书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 很有道理。 汉字的多种书体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或不同类型的审美意识, 赋予汉字体势美的丰富性和 可变性,书法家又可以根据自己对汉字体势的理解和对自然、人生的,在书法艺术天地 中作的驰骋,从而造就出书法艺术的丰富的视觉形象:或朴拙、粗犷,或潇洒、流畅, 或端庄、严谨,或纵肆、奔放?? 汉字意蕴的多变性,还体现在:字与字合为词、词与词合为句、句与句又可组合成章。 单字的意蕴总是随词、句、章的意蕴而有所变化。所以,书法家在重视单字的视觉形象美的 同时, 往往都没有忘记字与字之问组合起来的整体视觉形象美。 汉字的章法美其实正是汉字 体势美的拓展。所以书法艺术是一种奇妙的“形”的艺术,是一种汉字体势美的创造艺术。 2.笔墨、笔韵是书法视觉形象美的重要因素 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美,和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笔、墨等工具有着重要的关系。书法家 历来重视笔法、墨法,强调多种运笔、用墨的技巧,目的就在于增强书法的视觉形象美。所 谓“笔韵” 、 “墨趣”是针对运笔、用墨而产生的审美效果而言的。书法的视觉形象,主要是 由毛笔带墨运行的笔迹墨相而形成的。前人在毛笔和墨的发明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表 现出聪明智慧,从而赋予笔和墨以特殊的功能。笔锋的柔韧而富有弹性,墨的黏稠度的可变 性和光泽性,使笔墨能将书家指、腕、肘的运动状态,十分精细微妙地表现出来。运动过程 中力量的强弱、速度的疾徐、节奏的变化等,最终全由笔墨在宣纸上反映出来。如富有体积 感、质感和色泽感的形态各异的笔画线条,以及这些笔画线条的组合形态,或沉稳凝重,或 ‘ ‘绵里藏针” ;或飘逸潇洒,或“八面出锋” ;或丰腴敦厚,或瘦劲坚挺;或明快畅达,或 滞涩跌宕??总之,在静态的笔迹墨相中,透露出书家运笔时的提按,使转、垂缩、映带等 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情状。所谓笔韵、墨趣,就包含着这种运动的力感和韵律感。张怀瓘说是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笔韵构成墨趣,十分含蓄、抽象,而又耐人寻味,令人赞叹不已。 所以书法艺术又是一种深邃的、写意性很强的造型艺术。 3·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没有情感和个性的作品,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品,书法艺术也不例外。由于艺术门类的 不同,艺术家表露情感、个性的方法也不一样。那么,书法艺术中,书家的情感、个性是怎 样表露的呢?前人书论中有“书如其人” 、 “书为心画’ ’等说法,即重视书法作品中(书家)精 神美、性情美的创造。当然,书法艺术中情感、个性的表露要曲折得多,也抽象得多。广博 的文艺和全面的智能结构, 的的人格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石。 人是最为天下贵的 之灵长, 而艺术是人类最高活动。 在各类艺术中, 书法是最、 最心灵化的艺术。 书家以真情面对人牛,从中提取出生命的律动,用“淡然无极”的黑、白作为幽邃 而丰富的总体之色;在线条的流动律变中体现出刚柔、运转不息、争斗拼搏而又相谐不 悖的生命原则,并且融入主体的,创造出“众美从之”的理想境界。它是无声的音 乐,静态的舞蹈,抽象的绘画,是大自然气象万千的风云变幻,是书法家心潮起伏的波澜壮 阔的图画,是中华族的瑰宝,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灵魂。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书法作品 中国的书法遗产是一座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下面,我们以五种书体为线索,介绍历代 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作 中国书法的开端在商代。 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甲骨文中, 出 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齐美观的观念,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 中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初露端倪,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更是绚丽多姿。到战国时期, 秦系书风出现了石鼓文,石鼓文作为大篆之典范,被称之为“书家第一” 。它结字紧密, 点画,用笔圆健挺劲,圆中见方,布局章法开阔均衡。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 小篆。小篆的代表作《泽山碑》 《泰山刻石》 ,碑文为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结 构谨严,笔面秀劲圆健。值得一提的是,到清代,篆书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金石文字学家 兼篆书大家,其中有较大成就的为邓石如,他的篆书特点是挥洒自如,笔势流畅,神采飞_ 动,生气勃勃。他的作品对当代和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碑学的典范,包世臣列其为神品。 现代以写石鼓文著称的吴昌硕,可以说是邓石如一篆书的继承者。 2.隶书 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当时碑刻盛行, 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 作品蔚为大观, 美不胜收,达到了中国隶书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按风格区分,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 , 厚重古朴者如《张迁碑》 ,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 ,工整精细者如《华山碑》 ,奇纵恣肆者 如《石门颂》 。 3.楷书 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 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王羲之,东晋人,字逸少,官至右将军, 故世称“王右军” 。他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广泛学习张芝、钟繇等名家书写的优秀作 品,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便的今体, 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 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历来奉为书家典范, 楷书有《黄庭经》等。王献之, 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最有成就,后世将他与其父并称。楷书作品有刻本《洛神 赋》 ,又称“玉版十三行” 。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高峰。初唐有欧、虞、褚、薛四大家,都以楷书见长。欧阳询, 笔力遒劲,结构险中求稳,森严,真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极尽精致之。 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的书法外柔内刚,点画圆润,结字平稳,给人以恬淡之 气,代表作为《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代表作为《孟碑》 ,后期字日趋俊逸秀美,人们 评为“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 。代表作为《雁塔圣教序》 唐朝后期最重要的书法大家 是颜真卿,是“颜体”的开拓者,书坛革新。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划时 代人物。如四十四岁所写《多宝塔碑》 ,六十岁的《颜勤礼碑》 ,标志着“颜体”的诞生。六 十三岁以后的《大字麻姑仙坛记》 ,七十二岁的《颜家庙碑》 ,以及墨迹《自书告身》达 到了颜字美的极致。颜字的价值,在于他突破了自二王至初唐四大家的“秀” 、 “雅”为尚的 美学观念,而是以“雄”代“秀” ,化纤巧为刚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 4.行书 王羲之行书有摹本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 ,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风 格清秀,点画遒美,行气流畅,为王书的杰构。临摹本中,以钤有唐中“神龙”小印 的摹本(传即冯承素摹)神采飞逸,生动自然,最为接近真迹。唐朝颜真卿行书代表作《祭侄 文稿》 ,变二王之妩媚为挺拔,变二王之秀润为苍劲,另辟途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 宋行书代表者是苏、黄、米、蔡四大家。 ,苏轼的行书用笔圆润,精致,结字自然生动,笔 墨浑厚而爽朗有神, 特别以气韵见胜, 充分展示出一代大文学家兼书法家的高深。 有 《前 赤壁赋》 、 《寒食诗》 、 《答谢民师论文帖》等。黄庭坚行书的中峰线条凝练结实,纵横奇倔, 结字作中紧外松的“放射状” ,气势开张,自成一家风貌,有《松风阁诗》 、 《寒食诗跋》 、 《伏 波神祠诗》等。米芾为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其书法深厚又不拘成法,强调八面出锋, 敢以侧锋取势,结字侧倒多姿,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有《蜀素帖》 、 《多 景楼诗》 、 《虹县诗》等。蔡襄行书则以温淳婉媚的特色而著称。此外,元代赵孟频,其行书 风格同楷书一样,以秀雅见长。清代郑燮,号板桥,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一。行书参 以隶笔,纵横奇倔,顽强地表现了不拘传统,时尚的。 5.草书 张旭, “文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张旭为人不羁,又 号“张颠” 。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 ,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 有提按顿挫。唐大文学家韩愈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有《古诗四帖》。 怀素,继承张旭又有所发展,人称“以狂继颠” 。草书如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给人以 昂扬激越的美感,体现了盛唐社会的时代风貌。他笔法精妙,在一泻千里的笔势中能保持中 锋行笔,逆锋起笔,用锋尖在纸面上跳跃出瘦劲凝练而富有圆转弹性的线条,达到了“折钗 股”和“枯藤”的艺术效果。故人称“藏真妙于瘦” 。怀素的草书名作有《苦笋帖》 、 《食鱼帖》 、 《论书帖》 、 《自叙帖》等,其中以《自叙帖》最佳。他的草书艺术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影响。如北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学怀素而更瑰丽多奇。现代的《娄山关》 、 《满江红》等草书作品,得怀素笔法又融入了磅礴气势。 (四)怎样欣赏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 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 它不仅是中国造型艺术 的灵魂,而且是典型的东方美的艺术代表。 1.欣赏书法作品应把握三“性”即书法作品的抒情性,欣赏进入的同步性和书法感受 的双重性(文字意境美和书法意境美)。 (1)书法作品的抒情性中国书法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总是情真意 切地将书写性情作为艺术的灵魂和最佳境界。 “书者,抒也” , “书者,心画也” , “欲书者先 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书羲之的《兰亭序》抒发的是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 洒脱之情;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抒写的是一种忠发之气,悲壮的情怀,如排 山倒海、火山喷发、奔腾不息、一泻千里;草圣张旭更是“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 烟” , 长叫三五声,挥笔如流星, 将情感的宣泄发挥到了极致,才达到了“变动似,不可端倪” 的艺术境界。 (2)欣赏进入的同步性从表面上看,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宋代书论家姜夔说: “余 尝历观古之名书,莫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在他的眼中,静止横卧纸面的线条和 点,居然会“振动”起来——从静到动、从空间艺术变成了时间艺术。所谓“挥运之时” , 即是我们竟然能从书法作品中看到书法家在创作时挥笔作书的场景。 由此可见, 书法艺术兼 具时、空两大属性,它的形态是空间性的,但它的表现形态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性,这 样就要求我们在欣赏静止的书法作品时采用“同步式”的欣赏,意即细心揣摩、体会书法家 在写作时的动作、心理、情感、个性等各方面,如见作者挥笔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做到 与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去追索、去发掘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抒情过程,这样 才是一种线)书法感受的双重性所谓“书法家” ,除了其在艺术上必须造诣独到之外,还必须在文学 (学问)上有所积累,有所建树,一个第一流的书法家,可以不是画家,不是家,不是经 济学家,但是不能不是诗人、文学家。倘若缺乏后一个条件,他就很难在历史上占有地位。 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苏东坡的《赤壁赋》 ,从唐代的张旭、颜真卿到宋代的黄庭坚、米 芾,从元、明的董其昌、文徵明、傅山到清代的何绍基、邓石如、王铎,从近现代的赵之谦、 吴昌硕,一直到沙孟海、赵朴初、 启功, 无一不是诗文素养雄厚之大家,他们或有诗作, 或有文集留存。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法写的是字,不懂字,或不懂文学的人很难理解字是 兼有艺术与文学的两重性。所以,书法的欣赏应包括形式美和文字内容美两个重要方面。一 幅成功的书作不但在艺术技巧牛无懈可击, 而且在文字内容上也应提一种优美的意境。 书法 的欣赏不单单是“字”的欣赏,更是“书艺加文学”的欣赏。帛法欣赏活动是一种超负荷的 高级智力活动, 必须调动两个范畴的能力, 并同时获取文学意境美和书法意象美的双重感受 与满足。 _ 2.欣赏中国书法应把握“五美” (1)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一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家赖以延 续生命的惟一媒介。书法同绘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绘画所表现的是自然界实物的造型,书 法所表现的则是抽象线条的造型,这是不可混淆的。也正因为如此,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 线条造型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圆厚的立体感 没有圆厚的线条是单调、平面的。所谓“圆厚” ,是一个翊体而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 书家在运笔时让毛笔形成一种笔尖在中线运行的状态,即“中锋运笔” ,这样线条中心是骨, 四周是肉,骨藏于肉,肉附于骨,沈括称: “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映之不 透。 ”这便是线条之骨。只有骨确立了,线条才饱满,才有生命力,才有一种立体感和浮雕 感,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线条在纸上是平铺的,然而在平铺之中,由于骨的确立,便构成了“绵裹铁” ,即在平 面上塑造了立体美,二维空间成了三维空间。或者以“锥画沙”来做形象化的说明,用锥尖 在沙上划道, 其痕迹自然是中间最深, 两边渐浅。 用中锋运笔, 墨渗到纸上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种深藏不露、含蓄内在也正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②笔力的力量感 一定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美,如形容力透纸背、万毫齐力、笔力千钧等等。所谓笔力, 并不是一种蛮力,而是对毛笔得心应手的一种控制,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和协调的力量,是一 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在传统书学中,常用“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 术效果。所谓“屋漏痕” ,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而是一面 要去克服墙面阻力,一面要缓缓滴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 “唯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 竭力与之争,斯不期而涩矣” 。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 苍劲,有如“枯藤” 。如颜真卿的字,以篆笔融于楷行草中显示出强劲的笔力,人称“点 如坠石,划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 。用笔骨力雄强,筋肉丰 实,结体方正饱满,端庄严整,气势宏大,横画轻细,竖画重粗,使每个字都有厚度,给人 以一种浮雕之感。 ⑧起伏的节奏感 书法线条里面熔铸了独特的生命价值, 每位书家的活力都体现在线条的节奏感上, 线条变 化的节奏感是线条活泼的一种力的表现,它是跃动的生命的展示。每一点笔触的勤动,每一 根线的疾缓节奏,都显示出作者创作时的心理轨迹,了作者内心的奥秘。一幅书法作品 线条有粗有细、有屈有直、有肥有瘦、有浓有淡、有实有虚,运行过程有疾有涩、有轻有重、 有连有断,这些变化形成一种节奏的美。书法作品最忌平直相似,千篇一律。这就像一 首乐曲一样, 要有主旋律, 有主要的、 不断反复出现的乐句, 它是乐曲节奏旋律变化的基础。 如果线条像一个高低不变的音无限延长, 那就绝不是美妙的乐曲, 只会使人听觉疲劳和厌烦, 没有丝毫美感可言。 我们在欣赏一幅优秀书作时,伴随着视觉进程的流逝,可以感觉到书法的音乐美。读一 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那和谐的韵律,优美的节奏,是反复出现的轻重 适中的主线和以它为基调具有高低强弱变化的辅线组成的。这带给我们的美感是多种多样 的: 《兰亭序》如《春江花月夜》 ,静谧、悠然; 《古诗四帖》如《十面埋伏》 ,激烈、急促, 《自叙帖》则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澎湃激越、波澜壮阔。 (2)书法作品的结体美 l ①和谐自然之美 我们的汉字乃是‘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出来的,汉字结构受中华文化思想,人身与 外物形状构成的影响,表现出对称、均衡、稳定、平正的造字。即每字从平常的视角看 来都是平正的,不偏不倚;但同时,在一字之内,又有险绝,仔细从笔画的搭配看又是取险 绝之势的,汉字结体美的产生 其核心就是“平正”与“险绝的对立统一,都呈左低右高之 势,而且平行的横画与平行的竖画也多不平行,总有斜侧的细微变化,这样平行而不雷同, 产生了一种笔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以,细究汉字每个字的构造,几乎没有一笔是横平竖 直的。但整个字看起来重心平稳、均衡、稳定,得动中之静、违而能和的艺术效果。我们看 黄山谷《松风阁》和赵估的瘦金体,中宫特紧且由中宫向外作辐射状,运用了一种均衡美的 ,造成了一种奇绝险劲的字势,显得潇洒舒展、飘逸隽秀、结构精细、字势隽美。 ②流转变化之美 变化”和‘ ‘和谐”是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表现,书法的结体美同样具有富于变化的特点, 不仅楷、隶、篆如此,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行草书更是如此。王羲之日“若平直相似,状若 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其《兰亭序》20 个“之”字无一 雷同,各具形态,这种避免一字万同的创造、审美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行草书因其打破了方块字的体势格局, 因而在字势变化上有了尽量夸张的便利条件, 可 以说百态千姿,具有动感、力感,更具有舞蹈的造型美。成功的作品其字结体动静相依,巧 险并施,寓险于巧,寓险于平,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千变万化,气象万千。元赵孟颊认为: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古今变化较小,而结体变化甚大,特别是行草书 结体的可变性极强,所以既能产生如行云流水、温和典雅的作品,也能产生如虎跃龙骧、纵 横恣肆的作品。 (3)书法的章法美 所谓章法,即表现在一篇书作中字与字、行与行乃至通篇的相互关系的。我们在欣 赏一幅字时, 首先注意的不是点画笔势, 也不是单字结构, 而是整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总感觉, 这总感觉就是通篇章法反映出来的。 ①调和,气血贯通 章法布白向为历代书家所重视,清刘熙载《艺概》中称: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 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又说: “凡书, 笔画要坚而深,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章法上左顾右盼,相承相应,疏密有致, 血脉贯通,才能给人一种音乐的旋律感和节拍感。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 美,章是整体美。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清笪重光 《书筏》 云: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 ”书法章法美的特质像音乐一样,由轻重、迟速,不同 的提按、 导逆所形成的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 在书作中不断地反复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 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其旋律是舒缓而的,字里行 间能够感受到从容、静谧、和谐、清逸之气。唐代大书家褚遂良的书法后人赞其章法是“字 里金生,行间玉润。 ”极言其和谐典雅,清逸隽美。 古人云: 章法须一气呵成,开合动荡,首尾一线贯注。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阴 阳调和,气血贯通的。无论是篆、隶、真、行、草,从第一字的第一笔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 笔,总是有起有伏,有行有止,笔意相连,气脉贯通。 I ②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章法追求的就是一种黑白两色在空间分隔的无尽变化, 书法之妙也在于黑与白的无穷变 化。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即要求书家要有意识留心空白,精心留白。书法的空白所表现的 空间意象,不是为了烘托黑墨所表现的主体,而是书画家伸向宙空间的无尽的遐想。 ‘ ‘书在 有笔墨处, 书之妙在无笔墨处, 有处仅存迹象, 无处乃存神韵: , ’ 所谓神韵, 是一种 “意象” , 就好比人们夸赞齐白石先生的虾: 白石先生在纸上画出的仅是几只栩栩如生的虾, 但欣赏者 却在画面上见到“水” 。之所以有如此奇妙的艺术效果,原因就在于:白石先生在画虾的同 时, 眼中是有水存在的, 即画的是 ‘ ‘水中之虾” 。 书法家在挥笔创作之时, 能否有意于留白” , 乃是造成布白之美的关键。作为欣赏者来说,则可以从作品的笔画线条、字势、字与字的组 合、行与行的布置,以及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去揣摩、品味书家在这方面的匠心。司以说, 布白之美,是一种具象与意象的有机结合。 (4)书法的墨法美 中国书法历来最讲究笔墨趣味, 笔情墨趣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征。 一幅中国书法 作品倘若无笔墨趣味,只徒有物象,那它就是黯然失色的劣作,当摒弃于中国书法的大门之 外。一幅书法作品要有笔韵、墨韵,即要运用活笔,写出活墨,关键在于:沉着痛快、酣畅 淋漓,用墨燥润相间、浓淡相成、燥而不枯、浓而不滞、淡而不薄、润而不腻,有层次、有 变化、有节奏、有韵律。特别是用墨的燥润变化,书家们都十分留意,或笔实墨饱,雄厚丰 润;或渴笔干刷、险燥峻拔;浓墨濡染则大气磅礴,淡墨挥洒则飘逸俊秀。如《祭侄文稿》 , 既有笔酣墨饱、丰润浑厚的特点,又有渴笔飞白、燥险之笔,墨韵变化,生机盎然。怀素的 《自叙帖》 墨韵变化与笔势的跌宕起伏紧密结合, 协调一致, 相互生发, 妙趣天成。 米芾 《多 景楼诗》 、 《虹县诗》用墨极注意燥润相问的变化,圆润中有渴笔飞白,墨由重渐轻,由实渐 虚,墨虚而笔实,神气溢扬。杜甫赞张旭: “挥毫落纸如云烟” , “云烟”二字最得墨韵之妙, 真是既有笔情,又有墨趣。 因此,中国书法为什么能被不认识汉字的欧洲人、/美洲人所接受?原因正在于中国书 法这一特殊的由文字书写演变而成的艺术, 透过笔墨的变化表现了书法家心灵波动起伏 的轨迹,它像抽象绘画和无标题音乐一样能拨动观赏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观赏者可 以去透过“心画”追寻书家的“” 。这种自然的艺术感染力源于笔情,也来自墨趣。 (5)书法作品的神韵美 神韵美对于书法作品来说是最重要的,前人将书法作品的美分为三种境界,即“能品” 、 “妙品” 、 “神品” 。所谓“能品” ,是指仅能达到视觉形象美的作品。所谓“妙品” ,是指在 形象美的基础上具有巧妙之趣的作品。所谓“神品” ,是指能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自辟 蹊径,表现出、个性的作品。 “书,心画也” 。清刘熙载日: “圣哲之书温醇,骏雄 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 ”书法与书家的禀赋、气质、阅历、见识、才学、 、志趣、情操、心理直接相关。所谓“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书法作品 深入鉴赏时,必须“书外求书” ,这样对书法的理解就会深化,走人书家意识境界的里层。 “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有所宜” ,古往今来无数大书法家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都 是十分丰富的。 苏东坡日: “退笔成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 只有全面深入地家, 才能深入品评书法。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因人及书,因书观人。如王右军、虞世南,其 书举止安和,秀逸潇洒。张旭、怀素,字如渴骥奔泉,气势如虹,龙飞凤舞,尽情地展示生 命的活力。柳公权心正笔正。欧阳询之字险劲秀拔,鹰击长空,英武之气咄咄逼人。李太白 书超凡,飘飘然有仙风道气。米痴之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黄庭坚之书清瘦洒 脱,超卓之中寄深远之意。颜鲁公之字雄浑天成,精深,冠绝古今。所以, “学书在法, 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而传,而妙必胸中有之” 。要想进入书法的艺术境界,须人品正;二 须学养厚;三须高;四须方法妙。了解书家本人的主要经历、学识、、性格及当时 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书论,从各种艺术门 类中,如音乐、绘画、文学、诗歌、舞蹈、建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成正的 “深识书者” 。

  财成国际

关键词:中国书法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网,启蒙历史网,川教版历史教学网,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阿木古尚历史网,古尚历史网,烟云往事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