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日军在南京进行了40多天!30万,侵略者却鼓掌狂笑…80年过去了,日本有人仍否认历史!
此书原系英文著述,再版6次后,终于有了中文版(注:后来又有北大有删节本)。1978年大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文告,列举数十学术名著,徐著即为其中之一。此书上自清朝开国,下至1998年(注:新修本延续到2000年后,不过徐先生已经于2005年去世),是我所见同类著作中年代跨度最大的,对1989年的事件也能秉笔直书。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综合优秀学术论著,取其精华,折衷调和,穿插经营,条分缕析,非常好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每章节之后,都附录相当详尽的参考书目,且多是海外论作,对国内读者来说,尤为珍贵。
作者浸淫史学多年,讲究分析综合,而不太重考据。所引材料多来自他人著述,似乎较少使用自己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偶有小瑕疵,比如论及曾静案,竟然说出吕留良被凌迟的胡话。但总的说来,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具有难能可贵的,客观,无党见的优点,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不可跳过。
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所编《中华史事日志》全四巨册,极有用。此外,郭氏重视历史,组织人力对及海外幸存的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当事人采访,整理出书数十种,也颇具史料价值。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大,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和徐著相比,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综合与分析方面,则稍逊。另外一个遗憾,此书仅写到1949年前后,如今郭氏早已去世,此书也终究不能再续,一憾。
此书在其名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史》上增补而成,将近百年极复杂的种种大事件讲述得清晰流畅,且时有鞭辟入里之深刻史论,文笔也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近代史著作。此书在学界口碑甚佳,比如学者费正清就认为是“中国近代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另一学者林伯格则说:“李剑农的史对于中国问题专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书……该书在阐明太平、义和团运动、和立宪运动,以及类似问题方面,值得一读。” 而民间非学者宋石男则写诗为证:“近代史不读李剑农,就破万卷也有球用。”
资料汇编这种东西,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考,如今国内出的一些资料汇编,眼光钝,出手快,体例斑杂,不伦不类,而且经常你抄我,我抄你的,看着就烦。左氏此编成于1930年代,部头适中,选料精心,对入门者尤其有用。对近代史一直高度重视,前后出了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三编),近千种,浩浩荡荡。建国后,也陆续出了分专题的8种近代史料,抛去一类的,仍有相当价值。只是对入门者来说,还是看左氏此编更符合实际情况。(此书也是我这次唯一推荐的史料汇编,因为近代史系统著作中谈得上优秀的实在不多,不如多看些原始史料)。跟李剑农一样,左舜生也是湖南人,也曾经是人物,中国青年党(呵呵,不是标题党),其《中国近代史四讲》也很值得一读,尤其写义和团的章节。可惜国内至今只有一本《春风燕子楼——左舜生文史杂记》,左氏其余著作多未付梓。其实左舜生晚年对恨之 入骨,按照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应该算朋友嘛。为何至今仍不大肯引进出版他水准不俗的系列著述呢?
此书名字听起来硬梆梆的不可爱,但读起却一点都不刻板,实际上也不仅限于中外关系史的范畴,国外汉学界更喜欢把它看成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小百科全书。马士是晚清在中国海关担任30多年官员的当事人,曾担任著名的赫德之助理,写起 1834-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更可贵的是,作者得亲见大量的英国原始官书、档案、信札、报道,完全消化后散落全书,对中国读者尤显稀缺。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未能见到中方原始档案、文件,绝大多数中方史料转引自《澳门月报》上刊载的中方官书。此外,尽管马士在华数十年,也许算中国通,但毕竟不是中国人,在部分史论上,依然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之嫌。
本想推荐萧氏一卷本的《清史大纲》,但实在没忍住还是推荐了这个大部头。此书虽然今年才由出版(时期萧氏只在商务出了上,中卷,后来在出齐),却不是一部新书,而是一部经典。萧一山是梁启超的学生,他还在读大学时,激愤于当时居然没有象样的中国人写的清朝史,而只有一部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且其书多大和民族眼光,遂自己动手,要写一部打败日本鬼子的学术巨著。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他大半生。(其实日本鬼子那本书也颇有精微处,不能因为是日本人我们就歧视他而完全不看,好象最近国内也策划出版了)如其“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此书浩繁卷页背后,是萧氏一生的与心血。更难得的是,他没有把此书写成一部单纯的史,而是兼顾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还是用其,即“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
“卅年披尽前朝史,天假成书意尚殷”。这是北大师生为孟心史做的挽联,我觉得很中肯。孟氏一生专治明清史,在他的年代,明清史不象如今是显学(那时的中国牛人似乎都喜欢发思古之幽情,有点脑子的都去钻上古,秦汉,魏晋隋唐去了,连宋史研究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师),但孟森一做下来,也做成了气候。其《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及《心史丛刊》,都是不刊不灭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个人把他,而不是吴晗一类的学者,看成真正的“明清史专家”。这部《明史讲义》是1930年代初孟森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初版时是《明清史讲义》,现在分开刊行,于体例上更为得当。由于是讲义,难免简略,也许看得不过瘾,但对初上手的人来说,简略干净,脉络分明的著作,难道不是首选么? 在此书开篇“明史在史学上之”中,孟氏说:“因今日讨论清史而发见《明史》之多所缺遗,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可见其抱负之大,可惜最后没有落成系统的明代通史,难怪北大挽联要说“天假成书意尚殷”。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不能忘却,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当下和未来。两次在中央局集体学习中中国历史的卜宪群先生,领衔全国百名知名学者,历时八年,精心撰著出这部以科学性为前提的高端史学大众化之作。近百位采访嘉宾包括李学勤、杜维明、毛佩琦、阎崇年等知名学者深入解读重大历史。
中通通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于2015年12月25日。2016年5月17日电: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中国社科院撰《中国通史》问世。
从一个财政科小科长,到一位史学名家,岑仲勉给各位史学爱好者做出了榜样。只要,只要确有天赋,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党报记者,或者网站主编,成长为一个史学名家嘛。岑仲勉的史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嘉道之后的西北史地学,这对他写《隋唐史》有得天独厚的便利,因为隋唐时期的中土与西域之文化、血缘融合是极重要之大事件;二是近代(包括日本)汉学,他广泛吸收沙畹、玉尔、白鸟库吉的研究入书,视野更加清朗;三是自然科学方,受晚清“新学”之影响,岑氏也接受了研究、形式逻辑等自然科学方的训练。他1923年还在赵元任主编之《科学》发表过植物学论文。有这种基础,其著述的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方法也较中国传统考据家递进一步。此书成于1950年,还没有中“马列主义史学”的,此后也未迎合时流修订 ,现在读起来仍然风骨秀耸。全书考据得力,史论出新,是所见同类史作中的第一流。不过由于作者行文习惯,此书为略带白话文味道的文言写就,稍微有些拗口。
史学家严耕望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这论断实在中肯。遗憾的是,四人中间,吕氏最受冷落。不过,近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陆续推出吕著再版,吕氏史学似乎也要热起来了。除了《白话本国史》,他的代表作主要是四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表面上看,吕思勉是用传统方法与语言进行史学著述,但其,却已经近代化。比如此书的专题部分,就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史综合性研究。从吕思勉的一段或许能窥出其史学:“前人的记载,只是一大堆材料。我们必先知观察之法,然后对于其事,乃觉有意义,所以各种社会科学,实在是史学的根基……所以不可不有一个综合的观察”。“综合的观察”,也许正是中国传统史学在颓唐中复兴的“五字”。姐妹互换一家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