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些发明,如活字印刷,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意义。因为实际上,这种举世闻名的印刷技术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如其名气来得大。对于这个观点,你会不会觉得难以置信?
辛德勇是北大教授,专攻印刷史的权威学者。作为史学领域的学者,辛德勇一向着靠说话的史学研究准则,有九分,就不说十分话。那么,认为活字印刷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这个观点又是出自什么?
辛德勇教授在对古代的印刷史进行细致研究后,发现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印刷史中,雕版印刷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哪怕在活字印刷发明后,雕版印刷的地位也不曾稍减。针对这种情况,辛德勇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原因。
一方面,活字印刷的灵活组合,是利也是弊。带来的弊端,就是在大批量印刷时,反倒更费时。在这一点上,雕版印刷反倒有了优势。另一方面,活字印刷的组合,也对印刷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要从事活字印刷,不管是识字还是文学上,都必须有一定的素质。而在这方面,雕版印刷的门槛反倒低了很多。
也正因如此,在文化教育并不普及的古代,活字印刷因为门槛高,反倒难以推广。而雕版印刷,则占据了主流。这个观点,了我们的惯性认知。以往,我们总下意识地认为,活字印刷更为先进,自然比雕版印刷更为普遍。殊不知,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作为北大教授,辛德勇的专业素质,自然毋庸置疑。而这本书,也是一本历史学专业的著作。可若是翻开它,我们便会发现,内容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如多数专业著作那般的晦涩难懂。相反,这本著作集专业与趣味于一身。
书中秉承了辛德勇一贯的勇于求新、敢于“吐槽”传统观点的风格。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很多印刷史中异于传统观点的论点。这些新颖的观点,并非一味求新求异,而是经过严谨考证后所得出的专业结论。
这样的专业论点,一旦用鲜活的文字来表述,又令读者读起来兴味盎然。相对于多数的专业著作来说,这样深入浅出的风格不仅要求作者具备专业素养,同时还得在把握整体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表达能力。
辛德勇的史学研究,在风格上一向是集专业与趣味一身,令人耳目一新,让专业著作走进大众。这也是史学研究不可逃避的一道坎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用辛德勇教授的话来说,就在于两个字:童心。
孩子有刨根究底的好奇心,这也是学者在专业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孩子们心地纯真,敢于直言和“吐槽”,这同样是学者们必须学习的,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还历史真面目。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