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历史上的“周莹”和“赵白石”扫码阅读手机版

类别:历史故事 日期:2017-11-15 15:01:00 人气: 来源:

  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备受好评。好作品,讲好故事,背后倚靠的是深刻且丰富的史实积淀。剧中人物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今天,本报特约文史专家刘绪义先生撰写文章,给读者讲讲剧中相关人物的历史原型。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该剧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也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剧中由任重扮演的泾阳县令赵白石,在剧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父母官,展现了一县之长的耿直与胸怀。尤其是那凌厉的眼神,透露出来的与担当,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好奇,赵白石历史上确有其人吗?如果有,其原型到底是谁?

  经过翻查史料,笔者发现,电视剧中作为泾阳县令的赵白石,应该算是一位虚构的人物,综合了很多人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支撑,也是在史料中可以与周莹有关联的是两度担任泾阳县县令的涂官俊。

  涂官俊(1838-1894),字劭卿,江西东乡人。《清史稿》有传,光绪二年进士,发放陕西,先后署富平、泾阳、长安诸县知县。凡两任泾阳,政绩尤著。

  史料记载,周莹的曾祖父周占奎,字梅村,是清朝嘉庆年间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的富商大户,从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孟店村建成17院宅第。这么一个大户人家,到了同治元年(1862)发生了剧变,周家从此中衰。宅院被16院,仅存1院。

  周莹出生于同治七年(1868),从地方志文献来分析,她应该是周家养女。她的命运不由自己作主,在兄嫂的安排下,于光绪十一年(1885)嫁给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的吴聘,一如电视剧里所写的那样,是为了给吴家这个不久于的男人“冲喜”。

  泾阳与三原县是相邻之县,安吴镇安吴堡的吴家正处于上升期,吴聘的父亲吴蔚文既算是朝廷命官,也是著名盐商,长期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的盐业专卖,是与胡雪岩同代的“红顶商人”。吴蔚文与左棠关系匪浅,左棠西征时,吴蔚文曾为其提供粮草,故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

  据地方志记载,周、吴两家早就定亲联姻,在吴聘将要病死之际,吴家按照传统习俗,想通过婚庆“红鸾照命”来冲散“白虎凶星”,以救儿子一命。但是,就在成婚之日,吴聘病情更加严重,10日后病亡,周莹就转眼从新娘变成了“安吴寡妇”。

  吴家唯一的继承人没了,刚过门不久的周莹接管了吴氏家族的财产。她将吴氏家产一分为五,将陕西以外的商业资本划归自己名下来经营。她大胆地将自己管理的土地分给佃农,让他们无偿耕种,腾出手来经营商业。很快,她的商业天赋出来,成为秦商的代表人物,清末陕西女首富。

  当然,地方志的记载并不全面,这个不到20岁的女孩子是如何创造商业奇迹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富起来的周莹,将乐善好施发挥出了巨大的功效。

  周莹接管吴家家业后作出的第一件,就是整修现存的泾阳县文庙,光绪十一年(1885),周莹捐银四万两,文庙,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知县涂官俊为之立碑亭为文记事。

  柏堃《泾献文存》中有《涂邵卿文庙碑记》,其中记载:“婿妇吴周氏承公及夫遗愿,携子来请独力捐修。耗银4两有奇,从1885年至1890年建成。规制完整,巍峨壮丽,轮焕一新。”这个涂邵卿就是泾阳知县涂官俊。

  此后,周莹还有过多次,《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十六中记载,1891年,泾阳吴周氏捐银5000两,各属官绅共捐凑银1万两,助刊书籍。

  但真正让周莹暴得大名的是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7月21日,慈禧挟光绪逃离,9月4日抵达西安。适逢西安灾荒,慈禧的开销很大,陕西巡抚端方向富商大贾劝捐募银。

  《泾阳县志》记载,周莹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响应,向西狩西安的慈禧太后“助舒国难”,进贡白银十万两以及无数珠宝古玩。因而,得以“诰封二品夫人,死后追赠一品夫人,御笔亲书‘护国夫人’金字牌匾”。不仅如此,周莹还被慈禧认作干女,“今后出入宫廷,勿须通报,若临面驾,可免行大礼。”

  在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周莹给这位干妈妈送去很多珍贵的礼物,其中就包括现存陕西省图书馆的豪华屏风。1901年8月24日,慈禧与光绪离开西安返京,因周莹进贡的屏风体大厚重,携带不便,被留存在南院门总督府(即今陕西省图书馆“亮宝楼”)。

  再看涂官俊。涂官俊为官数十年,基本上都在陕西度过的,他先后担任过富平、泾阳、长安诸县知县,终生也不过一知县。然而,这样一个知县却并不简单,他精通作为县官要有“三板斧”。

  根据《清朝通典》职官志记载,县令,“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听治讼,兴,励风治,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也就是雍正所说的“州县为亲民之官”,必须要有“三板斧”,征收赋税、治听讼狱和风治,乃是其三项基本任务。

  先说征收赋税。史籍中并未记载涂官俊征收赋税的情况,但是却重点记载了他如何兴修水利,《清史稿》称涂官俊在任期间劝农桑,兴水利,成稻田数百亩。陕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是国之命脉,古代的赋税也主要来自于农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本质上就是涵养税源,保障民生。

  不仅如此,涂官俊还重视井灌。汉武帝时修的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注入渭水,是陕西特别是泾阳县的一大水利工程,到清代称龙洞渠,年久失修。涂官俊倡言开浚白渠,许多人认为这一工程巨大,困难太多,但是涂官俊却要做好这件事。通过他的努力,这条白渠由梯子关而下,水量增加三分之一。之后,他又在清冶河畔修复废渠二条,凡水到不了的地方,他都劝百姓凿井以济之。先后增井五百有馀,从此无旱忧。井灌是解决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缺水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在涂官俊的努力下,泾县不再害怕旱灾。

  与此同时,涂官俊为确保灾荒之年百姓无饥饿,还多方劝民备荒。涂官俊认为,积谷备荒,莫善于年出年收。他亲自下到各乡劝谕捐谷,严定收放之法,民感其诚,输纳恐后,仓皆充实。史载,1893年,遇旱荒,全活凡数万人。

  再说治听讼狱。《清史稿》称他“躬巡阡陌,与民絮语如家人”。这种做法,就是“体问风俗”,换言之,就是微服私访。涂官俊不高,属于史籍中典型的循吏,而在循吏看来,听讼本身就是“亲民”的一种方式,古人说过“亲民在听讼”。

  涂官俊初到陕西,就“清积讼千馀,庶政以次规复,期年而改观。编保甲,捕盗贼,地方靖谧”。在他的家乡江西东乡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他除暴安良的故事。泾阳境内有一名叫窦怀珍的,纠集乡里,多端,累累。群众对他却又无可奈何。一次,因一件小事,窦怀珍竟然将一农民的双脚砍下。涂官俊得知消息后顶住各种的,将其。

  三说风治。相对前面“二板斧”,风治往往容易被州县官员所忽略,被视为不关痛痒之事。乾隆时将教养百姓视为的核心,他连续发谕旨,强调地方官员要力行“教养之实政”。乾隆指出:“谕为治以安民为本,安民以教养为本。”涂官俊对地方文教颇为重视。前文所说他泾阳文庙,旨趣亦在文教。史载,涂官俊“立宾兴堂,置性理、经济有用之书,日与诸生讲习。增义塾,定课程,亲考校之。凡有利于民者,为之无不力”。宾兴堂是文人书生场所,隋唐以来的科举时代,仿古乡饮酒之礼,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叫做“宾兴”,后来宾兴堂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文人及官员们互动的活动场所。涂官俊还在当地建书院,亲自为诸生授课,增开义务教育,亲定课程。这一系列举措对当地的文教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板斧”奠定了涂官俊这位县令在民间的口碑。涂官俊于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二病故。重病期间,仍强起治事,捐俸千金以恤孤贫。出棺安葬时,沿途四十里士民设堂祭,在县城、云阳等地建涂公祠奉祀。至今,在江西他的家乡仍然以他为荣。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