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 正文

【历史名人】品藻王氏兄弟

类别:历史名人 日期:2017-11-18 13:38:10 人气: 来源:

  江西临川王氏兄弟,在宋仁、神朝赫赫有名。以长幼为序,他们分别是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仨才学出众,仕宦有成,均载入宋史列传。然王氏兄弟的秉性和名声,颇有不同。

  倘以才学论,安石最高,安国次之,安礼居末。少时的王安石,好读书,过目成诵、终生不忘,写文章动笔如飞,叹为精妙。嘉祐三年度支判官任上,他给上的,朝堂。文学创作上,得欧阳修真传的他,诗词、散文领一代,入列唐宋八大家,至今为人推崇。小弟安国天资聪颖,“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12岁就以文章称世。博览群书、无所不通的他,几次被举荐茂才、进士,都以母丧参加科考,在墓旁守孝三年。老二安礼,文章不及大哥、小弟,可也经纶满腹,很早就登科入仕了。出身于书香门弟的王氏兄弟,不愧年少成名的才子。

  按官秩而论,也是安石居首,安礼次之,安国殿后。在鄞县、舒州做过地方官的王安石,于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位极人臣。在少年天子神支持下,他推行变法,留下家之名。他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引用凶邪,忠直,致使官民不安、变法流产。但不成功,并不等于不要。北宋行至神朝,已是危机四伏,,倘不,只能是死一条。而且,大抵是前人欠债、后人埋单。北宋败亡的祸根,在神太爷爷真朝就已种下。朱熹将靖康耻的责任算在王安石头上,有失公允。

  安礼与安石相左,为官以务实利民为本。他多年在地方当知州,体察民生疾苦,力求多办实事。被吕公弼荐于朝后,任直舍院、起居注,复任知制诰,相当于中央副秘书长。元丰四年三省分立,安礼又拜中大夫、尚书右丞,跻身正部级阁僚。他在京做的一件大好事,就是为的苏轼住持。由“乌台诗案”的苏轼,受王安石,一帮御史欲置其于死地,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去救苏轼,只有安礼从容向神进言,“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若诛杀,“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李定、张璪还安礼,但他不为所动,神应安礼之请赦免,贬苏轼于黄州。可以说,苏轼得以从轻发落,全仗安礼之功。安礼知开封府,不到三月之内,便把涉案未决的数万嫌犯,断清,一时“皆空”,连辽国来使都夸赞不已。对甚广的匿名书案、室、宦官等,安礼都执法,不贷。晚年知太原府,身患严重风湿症不能行走,他仍“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其勤政务实的一生,史书说,“安礼为政,有足称者”。

  小弟安国,赐进士及第后只当了西京国子教授。且在任期届满回开封,于召对时,讥讽变法。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他竟答曰:“恨知人不明,太急尔。”惹得神很不高兴,只派他做了崇文院校书。他宁折不弯,屡次劝谏兄长,新法不可行。王安石不好奢华、生活俭朴,以至蓬头垢面,听说小弟在西京洛阳“颇溺于声色”,就写信劝谏说,“宜放郑声”;安国则反唇相讥、复书回应,“亦愿兄远佞人”。吕惠卿十分忌恨,后乘安石罢相之机,借郑侠“流民图”事,安国被削职罢官,放归老家。后虽复官,可诏命才下,安国已死,年仅47岁。

  品藻王氏兄弟,我意不在论辩谁的官高、谁的文学成就大,但它确可启迪今人,从政与从文,做官与写作,不是一回事。一个官员,官要做得好,文章又写得好,像欧阳修、苏轼那样,政绩与文学俱佳,恐千不足一。因为,从政做官,根本在为民牟利、一方,需要从实际出发、多做实事;而从文写作,则可天马行空、浪漫想象,将主观意志张扬到极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虽好,而效果很差,就安石而言,其主观操切的理想主义,不能不说是变法失败的一个因素。恰如三朝元老韩琦所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就是说,王安石更适合去做文人、当作家,而做宰相便用其所短了。时人说他“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实为确评。安礼文章不如兄长,但务实为官,政绩、声誉反在安石之上。而安国不得重用,英年早逝,没有机会在一展身手。史官评曰,“安石恶苏轼而安礼救之,昵惠卿而安国折之,议者不以咎二弟也,惟其当而已矣”。他们的做官生涯,也算可圈可点啦。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