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山历史文化名人郑观应家规,登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这是中山首位登上该栏目的历史名人,该期专栏题为《广东中山郑观应:〈盛世危言〉让人》。该专题还同步在省纪委官网同步推送。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5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一期发布《门:孝义传家九百年》,此后定时定点,一周一期“周二见”,到昨天发布了郑观应专题之后,两年多来,已经发布了101期。该栏目旨在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2016年1月12日,习总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他说,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说,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为进一步深化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尚德养廉和全民修身行动,去年开始,中山市纪委组织全市干部进行“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系列教育活动,如开展庭审警示教育活动、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开展“晒家风·创廉洁”微箴言活动、开展“齐贤修身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活动等,使干部在学习活动中传承诚信家风家训,自觉廉洁品格。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视家风建设,传承好家风,促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修身和家风摆在重要,率先垂范,进一步促进党风、政风、社风好转,努力形成干部清正、家风清醇、政风、清明的良好局面。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馆藏着一本清光绪版本的《盛世危言》。当年这一套5本的小,光绪帝要求立马要印2000册,至少六品以上的官员都要人手一册来阅读,引发了清一时洛阳纸贵。在《盛世危言》背后,可以看到郑观应的家风传承。郑观应的故乡在三乡雍陌村,目前该村的郑氏祠就有8座。作为该村的第一大姓,他们均来自同一个祖郑子纲,明朝的“香山四贤”之一。据说,郑子纲生前曾放弃,在村里钻研学问教授学生,并以建立一套“家规”改善乡俗为己任,消除乡间一些。在他死后,村民们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他的号“雍陌”。而他留传下来的“家规”更是经过岁月洗礼不断丰富。孝悌爱亲,爱国,乐善好施成为这一族人行事独特风格,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盛世危言》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富强救国”理论,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方案外,在《盛世危言》中,还有一篇名为《》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国有的社会福利事业,后来再版时,为了更符合当时国情,郑观应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恤贫》,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有关赈贫济难社会福利的文章,其中的主张,对于今天做好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发扬守望相助的传统,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雍陌村郑氏族老郑惠明介绍,“雍陌有十家规,这些家规对我们雍陌的后代子孙来说影响相当大,教子孙孝道,怎样敬老爱幼,教后人向善,尽力帮助别人。郑观应的一条家训就是从十里面抽取精华教育后世——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宁;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以遗子孙。”郑观应的祖父郑鸣岐是一位“莫因善小而不为”的儒学之士,其父亲郑启华是位私塾老师,家规极严,特别重视伦理教育,其家规的中心是“仁、义、礼、智、信”。
在雍陌村有一条雍陌大街,郑惠明说,“整条雍陌大街最早的总长应该有800多米,它前后街头街尾都立了碑,它就是郑观应为了方便乡民出行同时尽孝心而修建的,他对乡亲是充满感情的。”
在郑观应家风家训中,他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也来源于家风传承,他的父亲郑启华一生节俭持家,对贫苦亲邻则尽力周泽,1871年郑启华参与建澳门镜湖慈善会,成为镜湖医院倡建值理之一;1876年江南旱灾,郑启华“捐资为倡,并谕伊子郑观应等在上海筹捐”;此后各地有灾,郑氏父子都多次赈灾捐献。郑氏一族的也获朝廷恩准,在香山家乡竖立郑氏一门“乐善好施”牌坊。现在在澳门郑家大屋二“荣禄第”的通道上,仍悬挂着一块大型百年木横匾,“崇德厚施”四个金漆大字。是山西巡抚曾国权为表彰郑氏于1877年在山西时救灾时的贡献而赠与。
在教育子孙上,郑观应也把德行为上、慈善为怀的家风传承下去,在其《香山郑慎馀堂偫鹤老人嘱书》写道,“求福莫如积善,积善莫如救人。救人之切而要、广而普者,莫如赈饥。”还子孙,“诫尔曹不可贪安逸,依赖父兄。盖嬉游耗时、奢靡害俗、晏安偷惰古人所诫……甚而中人之产、小康之家,亦须勤劳俭节……且飞禽走兽均能自食其力,又知卫生之理,不时以手足梭其毛羽,运其四肢,小如蜘蛛尚能结网,蜂能酿蜜,蚁能聚粮,人为之灵反不如物,能不愧乎?”意思就是你们不可以安逸,依赖父兄。凡浪费光阴嬉戏玩耍,生活奢侈糜乱伤风败俗、安乐等都是古人所要诫罚的行为……就算是中产与小康之家者也必须勤劳节俭……况且飞禽走兽均能够自食其力,细小的蜘蛛尚且能够结网,蜜蜂能够酿蜜,蚂蚁能够聚拢粮食,我们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富有兼具能力的,反而不及上述细小动物,岂能不惭愧?
郑观应在雍陌村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在17岁那年到上海学做生意,在商海中,他谨遵勤奋爱国、发奋上进的家风祖训,从杂务做起,不断努力,32岁就做到了上海太古洋行的总买办。郑观应的商业才华受到了李鸿章的倚重,支持他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1882年郑观应离开太古洋行,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全心全意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用郑观应自己的话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在《乙酉还家书以自勉》展示自己的家国观,“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在《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中也指出,“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士农工商,均应如是。兴亡有责,况在国家。报国,振我中华。”
在20多年的商战实践中,郑观应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列强称霸的动荡时期,强烈的爱国情怀着他竭尽全力民智、国家。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梁金玉介绍,1892年郑观应出任上海轮船招商局帮办,首要任务就是和怡洋行和太古洋行谈判齐价合同,扭转招商局吃亏的状况,他不负所托签订齐价合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不得再削价竞争,招商局盈利大增。他这种做法了国家的利益,使航运权不受人的控制。
郑观应波澜壮阔的一生,情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经济上他积极参办中国实业,总办汉阳铁厂、赎回粤汉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郑观应放弃苦心经营的轮船招商局等毅然弃商从戎,南下南洋联络“合纵抗法”。从1886年到1891年,蛰居澳门的郑观应在郑家大屋完成了惊世巨著《盛世危言》。清朝洋务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百年之后,《盛世危言》的字里行间仍闪烁着穿透纸背的不朽思想。
从杂务做到总买办,经商到弃商从政,郑观应一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以廉行事。“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悬挂在澳门郑家大屋馀庆堂的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郑观应一生的写照。
郑观应在《训次儿润潮书》中多次展现自己的廉洁思想,“清、慎、勤三字,古之循吏垂为官箴,余谓此三字不特为官宜守之,即作商亦宜奉作金科玉律。”他认为清、慎、勤这三个字,是古代的戒规,这三个字不仅是官员应该遵守,即使是从商者也应尊奉为守则和信条去遵守。并说,“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为根据。诚如先贤云:‘不为财色所困者方是英雄。’”后代不被钱财和美色所困惑的人才是英雄。
在《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中,郑观应也表示,“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意思就是人如能不财富,才能无悔。极其,收受贿赂。读书人又怎么会嫌弃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要把“俭以养廉”这四个字当做座右铭,时时铭记于心。
郑观应的思想影响深远,清朝洋务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其思想主张,还直接影响了孙中山、,以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大批振兴中华的民族精英。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就凸显了郑观应《盛世危言》的中心思想。的《自传——一颗红星的长成》提到,《盛世危言》曾经是早年“很喜欢的书”。
郑观应孝悌爱亲、勤俭忠诚、廉洁自律的家风传承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富国强兵的主张,也为雍陌郑氏家风注入了更深厚的内容,成就了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坛一代师郑锦,摄影艺术家郑景康,翻译家郑克鲁等郑氏名人。时至今日,其家风家训及思想主张仍闪烁着穿透纸背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中山日报)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