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简体版,南方出版社出版。
○班班(留学生)
伦敦有一座我很喜欢的博物馆。
它像极了一座地下城,窄小的入口连着曲折、低矮的走廊,弯弯曲曲地将你引向环环相扣的大厅和房间,一盏盏顶灯点亮的仿佛是通向往昔的时间隧道,一些属于过去的背影闪烁在尘埃中:古老的电报桌前忙碌的身影,坚硬而巨大的办公桌,占满整面墙壁的地图隐隐似乎还能听到外面轰鸣的炮声,捞起手边那部黑色的老式电话,一个远远的声音传来:“是的,,我们正处在存亡的边缘。”
这是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附近的
丘吉尔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设在这里。就是在这里,丘吉尔陪伴整个伦敦一起了100吨烈性的洗礼,起草了无数激励、流传至今的,通过那只黑色的老电话,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罗斯福达成无数密约来为英国争取资源。
今年是“二战”胜利七十周年,就让我们来聊聊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爵士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受封公爵的平民(尽管最后他没有接受),他是“二战”盟军的领导核心,他是英国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他写的书、画的画、住过的房子、乃至他抽的烟、喝的酒、去过的地方,无不被后人津津乐道,细细研究。可是他究竟是谁,这个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人类近代史的大叔,脱离了理想化的标签和描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丘吉尔的从政之早在“一战”以前就开始了。他曾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去过古巴、印度、南非。在南非他拿起武器和英军一起上战场厮杀,结果在一次战役失败后被俘了。那时的丘吉尔才刚刚二十五岁,短短三个月他就上演了一出孤胆越狱的好戏。这使丘吉尔收获了他的第一笔关注,帮助他在重返英国后顺理成章的正式踏足政坛,成为了最年轻的议员。
甫入政坛,丘吉尔便显露了他与众不同的才华。他举行了一场英伦三岛巡回会。由于反响热烈,他又再接再厉将这场巡演办到了美国。这趟旅行为他筹得了一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九十七万英镑)的资金。这场巡演还了他与美国的“终身战友”模式,在美期间他广结,其中就有“一战”时期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
初入政坛的丘吉尔首先在中担任内政相关工作,“一战”期间他获任第一海军大臣。作为一名新秀,他未来的很多行事风格此时已初露端倪:铁血、独断、亲力亲为、利益至上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他收获更多的是质疑和排挤,很快就失去了在中的职位。战后丘吉尔重返政坛,陆续担任了军需部长、财政大臣等职,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彼时的英国,被一股虚假的和平主义氛围所,丘吉尔是少数几个看到了《凡尔塞和约》隐患的。他在英法之间几番奔走呼吁加强军备,反对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无奈孤掌难鸣。历史终于不可避免地向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方向驶去。
在聊历史的时候,我们常说“历史滚滚车轮下的必然结果”“时势造英雄”,丘吉尔无疑就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人。他有着太多的缺点:野心勃勃、、可是在大厦将倾、人人自危的时刻,正是他的铁血和决绝带给了他们最需要的勇气。
这些年来关于丘吉尔的历史修正主义之风越来越盛,尤其是在英国本土,随着一部部传记、研究的出炉,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褪去了炫目的,正视那些与辉煌共生的缺陷,也许我们更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丘吉尔。
丘吉尔拥有一种既浪漫、又保守的气质,这赋予了他一种奇特的魅力,使他成为了现代史上的一道风景。打从学生时代起,丘吉尔最擅长的科目就是历史。多年的勤奋阅读、笔耕不辍,使得他能够在一种新的历史情况发生时很快地把握住事实本质,并作出快速反应。终其一生,丘吉尔写过二十多本书,从随军记者时代开始,他就写游记,他也写过传记、小说,战后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更是为他赢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丘吉尔也热爱绘画,留下了六百多幅画作。2006年冬他的一幅《延吉尔的风景》在伦敦苏富比被拍出了61万英镑的高价。
正如同他的写作、绘画与生活方式一样,丘吉尔在一份份纪录、描述里被慢慢还原成了一个优点与弱点同样显眼的。时光倒回70年前的那个夏天,法国即将投降,整个欧洲一片,一个人站出来:“我们会战斗到底”。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而消逝,然而文明和勇气则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褪去了的丘吉尔仍然是一个英雄。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