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上的今日 > 正文

台海回眸60年

类别:历史上的今日 日期:2015-6-26 21:13:09 人气: 来源:

  張華,女,197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2002年參加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兩岸關係及島內政局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工作以來共參與課題寫作5項,在《台灣週刊》、《台灣研究》、《人民日報海外版》、《統一論壇》等報刊、雜誌、網站發表學術論文及綜合性評論文章70多篇。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同時也是台灣問題形成60週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你好台灣網為此推出大型系列訪談「台海回眸60年」,希望大家關注!

  第一期訪談的題目是《從對抗對峙到和平發展》,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張華,請她為我們梳理兩岸關係歷史,剖析兩岸熱點。

  主持人:兩岸關係60年來跌宕起伏,那您怎樣看待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

  張華:如果説讓我來形容兩岸關係60年的歷史進程的話,我想可以用八個字來表述,就是主持人剛才説的四個字「跌宕起伏」,再加上我的四個字「峰迴轉」。那麼,這60年的歷史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49年到1979年30年;第二個階段從1979年到2009年。那麼這兩個30年,第一個30年我們稱之為「隔絕對峙、武裝對抗」時期,第二個時期可以作為「風雨兼程、峰迴轉」時期。這兩個時期我們中間可以看到有一個分期的標誌,就是1979年全國常委會發表的《告台灣書》。以此為標誌,分為前後30年。

  主持人:那大陸對台的方針政策在這兩個時期又有怎樣的變化,它們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內在聯絡呢?

  張華:應該説,大陸對台政策這60年來有很大的變化。大致可以説有三次重要的調整。第一次調整是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這個階段;第二次調整就是用和平統一來取代和平解放台灣這個概念;第三個調整就是我們當前所處的這個階段。我們中央提出了一個和平發展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説和平發展是當年兩岸關係的主題。可以説分了這三次調整,比較明顯的是這三次。

  這三次可以縱觀一下,大陸對台政策有一個一脈相承的一條線。從一脈相承來看,大陸對台政策有它一個連續性、連貫性,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原則立場的堅定性。比如説,我們對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數十年來從未動搖過。還有,比如我們對積極倡導兩岸儘快展開談判也從未改變過。還有,我們對全力推動兩岸交流、兩岸發展這樣的努力,我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説這是大陸對台方針政策的一貫性和它的連貫性。

  大陸對台方針政策有調整,「調整」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應該説是它叫「與時俱進」。這裡面彰顯了我們對台政策的務實性、靈活性,還有大陸對台方針政策的開放性。那麼這一點,應該説是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台以來到現在比較明顯,比方説我們推出了大量的惠台政策。如果再往前推,我們也有一個大陸對台政策的演變階段。比如説,我們在「兩蔣」時期的時候,我們基本以「反獨促統」,以這個為標誌。到了陳時期,主要還是以「反獨遏獨」,就是我們最大的任務不提「促統」了,以「反獨遏獨」為主。那麼到了現在,我們「反獨」的任務,沒有之前那麼迫切了,那麼和平發展就是我們最大的任務。

  從這個變化來看,我們也是根據國內的形勢、兩岸的形勢,以及國際的形勢來去調整我們的對台政策,從而使我們在解決兩岸關係的過程中,更加能適合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

  主持人:通過張主任的介紹,使我們了解了兩岸關係一個清晰的脈絡和輪廓。在兩岸關係緊張時期,這種對立、軍事對峙很鮮明,也有一群所謂「國共密使」這樣的人,就是有宋宜山,然後有章士釗,還有曹聚仁,他們當年的活動在歷史上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張華:在兩岸隔絕的時代,像宋宜山,有章士釗,還有曹聚仁,還有其他的一些愛國人士,他們應該説是在隔絕的年代,為國共兩黨對話搭起了一個秘密的通道。那麼通過這個通道,應該説它為國共兩黨相互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它也為避免兩岸之間的一些誤解、誤判,起到了一個緩衝的作用。這是它對於兩岸溝通方面的作用。

  另外,我認為還有一個作用,在代表國共雙方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其實中國共産黨它已經形成了一個通過談判來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個基本思。這個對我們以後的大陸對台政策,以及對兩岸談判一些問題的處理方面其實産生了一個很深遠的影響。

  主持人:1979年元旦,第五屆全國常委會發表《告台灣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標誌著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那您怎麼看《告台灣書》産生的歷史背景?

  張華:《告台灣書》的發表,應該説是兩岸關係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有它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説,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為)當時我們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很有力的的條件。

  從國內來講,1978年,我們大家都知道(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提出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線,我們的工作中心也從階級鬥爭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還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決策,那就是進行開放,這些就為我們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國內條件。

  從國際上來講,和平發展已經逐漸成為國際的主流,中美關係已經了正軌,中美兩國還發表了一個建交聯合公報。當時美國表示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也是為我們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條件。

  《告台灣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告台灣書》提出來以後,應該説在國際上還是産生了很大的反響,對我們今後的對台政策,就像您剛才説的,標誌著我們不管從實踐上來講,還是從理論上來講都有一定的意義。《告台灣書》的發表,首次表明了我們中國共産黨和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它是需要和平的手段來解決,這是一個中國對台政策一個重大的變革。同時,它也表明了我們兩岸從對立長達30年的時間,開始了對話。再一個,我們通過《告台灣書》來宣示我們要極力地或者全面地來推動兩岸的經貿交流和人員交流,這些都對我們今後30年來的兩岸關係的發展都産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主持人: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探親,兩岸交流逐步開放,後來兩岸都成立了授權的民間機構開始著手事務性商談,並且在1993年舉行了著名的「汪辜會談」,當然之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九二共識」,那為什麼兩岸會産生這種事務性商談的需要呢?

  張華:因為就是從我們的《告台灣書》發表以後,兩岸關係這種交流當時一開始非常少,但是到1987年台灣當局蔣經國時代已經開放了台灣赴大陸來探親,隨著慢慢地兩岸交流開始增多,兩岸交流的一些事務急需要解決。那麼這個時候,兩岸事務需要帶有背景的機構來進行處理。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大陸的積極推動,兩岸各自成立了一個海基會、海協會,而且通過1992年我們雙方達成「九二共識」。在達成「九二共識」後,1993年在這個基礎上舉行了比較有名或者很著名的「汪辜會談」。

  主持人:説起「九二共識」,您怎麼看它歷史上和和現在的價值?

  張華:應該説,「九二共識」來之不易。因為兩岸隔絕了或者説對峙了已經30多年以後,才通過各種渠道,然後通過多種的磋商,才慢慢形成了大家都承認的一個共識。

  那麼這個共識,應該説在當時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樣在現在也有很重要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吧。

  第一個方面,就是説,兩岸達成「九二共識」是兩岸隔絕了將近40年以後,形成的一個共識。這個共識開啟了兩岸的新時代。

  第二個(方面),它了或是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這個客觀現實。有了這麼一個大家共同認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現實以後,有利於兩岸今後的接觸過程中建立互信、然後擱置一下爭議。

  第三點就是,我們剛才也説過,「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的一個根本前提。同樣它也是去年,離「汪辜會談」15年以後的去年,形成兩岸兩會制協商重啟的一個根本前提。

  第四點,我們可以確定的説,「九二共識」也是今後兩岸如果繼續和平發展走下去,以及兩岸要開啟協商談判的一個基石。

  主持人:我們知道後來因為眾所週知的原因,兩岸兩會的協商就中斷了,兩岸關係在很長時間處於一個低谷。2008年3月,馬英九上台後,兩岸兩會協商很快重啟,迄今達成了九項協議和一項共識,為什麼這麼快就有這樣一個轉變呢?

  張華:應該説,從表面上看,我們從一開始到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一直到2008年之前,一直沒有實質的進展。2008年,馬英九一上台,兩岸關係立馬就春暖花開,感覺很快。其實,是因為兩岸長期一些本來就應該做完的事情一直沒做,都卡在這了。一旦條件合適,它就決堤一樣的放開了。其實是本來就應該有的東西,只不過我們現在把它在推後的時間裏面儘快地把它做完。

  至於我們為什麼現在可以實行,之前一直沒有兩岸關係的春暖花開呢?我想這裡面可能應該最主要的是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取決於大陸的對台政策。2002年以來,以為總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台以來,他們精準把握對台局勢,做了一系列的調整,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政策的新思、新主張、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了「胡四點」,《反國家法》,之後又提出了我們「十七大報告」裏對台政策這一部分,當時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就是因為裏面含了很多新的主張,這些新主張對於我們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在當時馬英九他們還沒有上台的時候,可能彰顯的不是那麼明顯,因為對方沒辦法跟你配合,然後你的東西就不會出來。到2008年的時候,馬英九上台,我們知道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反對「」,這樣兩岸之間就有一個溝通的平台,能夠搭起一些基本的互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中央領導集體又及時的把握局勢,然後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舉措。

  所以説,應該説兩岸關係取得今天的,首先跟我們中央領導集體及時調整對台政策,有這種遠矚的魄力有很大關係的。第二點跟台灣當局有關係,因為兩岸關係要取得一個好的進展,光有一方的努力(還不夠),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再怎麼努力,對方一直不動或者對方還給你搞點破壞,你是沒有辦法取得成效的。2008年馬英九上台以後,不管他是為了推動台灣經濟也好,或者説為了鞏固「政權」也好,但是他是承認「九二共識」、反對「」,同時他推出了一系列務實的開放的政策,這些就為我們發展良好的兩岸關係,或者打破之前的兩岸僵局,提供了一個可能。那麼,在雙方都有意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向前發展自然水到渠成。

  主持人:中國國民黨吳伯雄去年以來多次説過,「兩岸很難避免天災,但可以避免戰爭」,他為什麼會不斷地説同樣的話?在兩岸關係改善並取得進展情況下,是不是「和平」、「發展」這種分量和意義更重了呢?

  張華:我先回答前面的問題,吳當時他第一次來大陸説這句話,我印象還是比較深的。説兩岸沒辦法避免天災,但是我們可以避免戰爭,當時我在想,因為兩岸互信是剛剛建立起來,而且一直有島內的島外的一些阻力,或者是一些破壞兩岸關係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兩岸民眾之間也有一些質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大陸有一場「5‧12」汶川大地震,當時吳説這句話的時候是在這之後。當時「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台灣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情、愛,應該説雙方都看到了,而且大陸非常的感動。在這種背景下,吳提出這句話應該説,他是呼籲兩岸繼續加強互信,然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共同雙贏。如果説我們兩岸關係以戰爭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話,肯定是「雙輸」。尤其是兩岸關係從1979年到現在30年發展,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用和平和發展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達到共創雙贏。

  這樣就自然提到和平發展這個問題。和平發展應該説是時代的主流,把「和平」、「發展」這兩個詞用於兩岸關係上,我認為應該是我們總的一個創意。他上台以來,就逐漸的慢慢地把他的和平發展觀運用到我們的兩岸關係上。在這個過程中,「和平發展」這個概念就愈發顯得重要。其實,它的重要性已經顯示出來了。在過去的這一年多,從馬英九上台到現在一年多的過程中,兩岸關係通過發展已經讓大家感受到了它的利多或者好處。兩岸已經感受了它的利益,維護台海和平也得到國際社會支持,這説明和平發展這條是正確的,正確的道理應堅持,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現在通過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了和平發展的軌道,我們理應在和平發展的軌道基礎上去推動兩岸關係,包括經濟關係、社會文化關係以及關係,去一個全面的正常化,因為現在兩岸關係還不能説完全的正常化了。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從而為未來我們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搭建一個橋梁或構建一個基礎。

  第三點,從發展階段上來看,因為現在包括有很多網友,也有很多關心台灣問題的一些同仁,他們都説中央提出「和平發展」的概念,是不是永遠和平發展下去了?台灣方面馬英九當局,他的「和平發展」概念其實與大陸的「和平發展」的概唸有落差的。他的「和平」就是「維持現狀」,那麼大陸方面提出來的「和平發展」的概念,是一個「階段論」。就是説兩岸關係在當前實現統一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和平發展是沒有辦法繞過去的必經階段。所以説,從現在的發展現狀來看,和平發展有它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主持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確來之不易,但是我們也看到民進黨在野後仍然鼓吹「」、近期又策動了達賴赴台等等,那我們應該怎麼看兩岸關係在新時期的逆流和雜音?

  張華:主持人用的「雜音」這個詞很好。在2008年之前,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它運用大量的行政資源去推動「」,去破壞兩岸關係,甚至阻撓兩岸關係發展,應該説對兩岸關係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甚至引起了兩岸從2006年一直處於「高危期」。但是從2008年下台以後到現在,還是極力地從各方面來推動「」活動,破壞兩岸關係,但是它的力道或者説它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已經大幅下降了。所以,現在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用「雜音」非常的貼切。那麼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應該説,屬於大海浪潮的一種泡沫,它沒有辦法阻擋兩岸關係的大潮。

  主持人:台灣問題具有涉外因素,可能還要面對外部的干擾。國台辦主任王毅訪美期間曾提到,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應該實現良性互動,您認為切入點在哪?難點又在哪?

  張華: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良性互動,其實台灣問題因為一直有美國因素在裏面,所以王毅主任提到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良性互動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兩岸關係60年的歷史,可以看到,當美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的時候,兩岸關係相對比較平順,中美關係也不會因為兩岸關係的一些問題而波折。但是,如果美國縱容「」,比如説向台灣出售大量的武器,比如支持陳過境美國,給陳提供超出規定的禮遇,這個時候肯定會對兩岸關係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兩岸關係破壞的同時,中美關係也隨之陷入低潮。它們是一個相互絞合、絞合得很緊的一對關係。

  從這個關係上我們可以看出,您剛才説的「切入點」或者是「難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就是都在美國方面。也就是説,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必須尊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只要你尊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中國和美國高層才能建立一個戰略上的互信和合作。中美關係能夠互信了,也達到了一個比較暢通的合作,兩岸關係自然也會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主持人: 在去年紀念《告台灣書》30週年講話中再次呼籲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有人説兩岸在30年來實際上敵意已經大大降低了,而且各方面的交流也更為熱絡,那為什麼還需要這樣一個書面的和平協議呢?

  張華:的確,兩岸關係從1979年到現在,縱向的來看,敵意的確是降低很多。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上台以後,從剛剛提到的「5‧12」汶川大地震,包括今年台灣的「八八」水災,我們能夠感受到兩岸之間的親情。也包括從2008年到現在兩岸之間全方位的交流。我們可以從網站上,從有關報道台灣問題的報紙雜誌上看到成篇累牘地報道兩岸交流的事情特別多,感覺兩岸實在不一樣了,好像兩岸的敵意降低了很多。

  但是如果拋開這個表面,我們去深究一些背後的東西,其實兩岸現在還存在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説兩岸高層已經累積了一定的互信,但是很脆弱,隨時都有可能因為一些事情引起來一些強烈的猜疑,也就是説兩岸的互信非常的脆弱。

  第三,在兩岸都是敵對狀態的情況下,現在兩岸的經濟交流,王毅主任在很多場合也都提到過,正在朝向正常化邁進,就是説現在兩岸的經濟交流還不正常。還有社會文化交流也是不正常,呈現出一種不對稱,淺碟文化的交流,就是大家就趕熱鬧,沒有實質的東西在裏邊。這就是兩岸的經濟和社會文化也是處在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在我們的控制或者説掌握之內,也就是外力因素。一個就是島內的「」因素,雖然我們剛才説它是雜音,但它畢竟還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對,還有一定的影響力。

  張華:我們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在平順的道上前進,但是「」勢力一直要找一些矛盾找一些問題,從中阻擋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有一個關鍵的就是美國因素,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向來都是「以台制華」的,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美國到底起一個什麼樣的作用?他希望兩岸儘快簽訂和平協議,我看也未必,那麼這是我們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一個最大的障礙。

  所以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兩岸關係、經濟關係、社會文化交流以及外力方面都存在一些難題,有些還是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説台灣問題在2008年以後馬英九上台,兩岸交流不斷深化,一些問題就已經浮出來了。包括我們多次的學術交流的時候和台灣學者一直在急迫的就是説,「你們大陸怎麼處理我們的地位問題?我們在談判的時候雙方以什麼名義?還有大陸一直在説要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那麼大陸能做什麼?」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説明我們現在必須儘快開啟談判,來簽署一個和平協議。

  主持人:余克禮教授日前撰文説兩岸談判時機漸趨成熟,台灣方面則説明兩岸談判時機不成熟,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華:我覺得余教授的看法還是很精準到位的,我用另外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現在兩岸關係處在一個進行談判比以往都好的時機。面臨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比如説現在大陸提出了一些可以開啟兩岸談判更為寬泛的條件,只要你承認一個中國,那麼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台灣的地位問題、兩岸軍事互信問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包括陸續已經解決的一些問題。這個是大陸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讓步,表現了很強的誠意。

  台灣方面應該説對於簽訂和平協議也是有意願的,雖然現在有一點退縮,但是長遠來看,國民黨方面對於簽訂和平協議還是有一定意願的,還是有希望雙方共同談判桌的。

  從角度看,島內的多次民調都顯示民眾對於兩岸儘快簽署和平協議高達60%到70%。所以我認為現在應該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台灣應該説是儘快的擺脫各種顧忌,拿出魄力,跟大陸共商和平協議的大計。

  主持人:謝謝張主任。最後我們看看你好台灣論壇,網友都提問了什麼問題?網友「悠遊」 説, 請問兩岸關係是否已經步入和平發展軌道?為什麼?

  張華:現在我們説的已經步入和平發展軌道和網友説的已經完成的狀態可能是兩岸概念。我們強調的是兩岸關係從之前的對抗或者説僵局已經打破,然後邁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軌道。我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是説從原來的僵局然後邁過來了和平發展的大道,還在繼續前進之中,還要去努力。剛才我們談到還要去做很多事情,包括兩岸的經濟交流等,因為現在很多東西還不正常,雖然很熱絡,但是還不正常。所以我認為兩岸已經或者已經完成了和平發展的階段,那我們就要統一了。所以現在應該是一個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

  主持人:網友「精武門」説,阿扁的八年期間力推去中國化,這對兩岸關係的後續進程帶來了什麼影響?

  張華:我們知道陳八年來其實做的最大的事情或是最主要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貪腐,大家現在都比較耳熟能詳的;第二件事是「去中國化」。應該説這是看不見、摸不見的東西。陳八年執政我們可以理順一下,它是全方位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事全方位的推行「去中國化」,這應該説是一個——剛才這個網友提的很好對後續有什麼影響,因為它是一個長遠的深遠的影響。比如説,文化的「去中國化」,教育的「去中國化」,還有軍隊的「去中國化」,都是從人的思想裏隔斷兩岸的文化聯絡。

  現在台灣有一個最大的現實,就是「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還有一個表現,島內現在已經有超過半數甚至60%以上的人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而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遠遠低於這個水平,好像只有百分之二十幾。所以,這就是説陳推動「去中國化」的一個很大的惡果,而且這個問題到現在馬英九也不敢「撥亂反正」。馬英九上台以後,兩岸關係在在進行文化交流、推行中華文化、推行在島內的政策方面也是大力地恢復中華文化。但是在「去中國化」這一塊,他沒有去全部地「撥亂反正」,它的後果就是因為民進黨的「去中國化」、 「本土化」和「化」一體三面,讓外人很難分清楚到底是「去中國化」還是「本土化」還是「化」,它把本來屬於「本土化」的東西已經「化」了,而「化」的東西又跟「去中國化」聯絡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如果不進行概念方面的厘清,以及全面的「撥亂反正」的話,今後兩岸的關係或者兩岸關係在社會交流方面,應該説有一個很長的要走。

  主持人:好,最後感謝網友朋友們的關注和參與,再次感謝張主任做客我們演播室,再見!

  張華:再見!

关键词:历史的进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