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一座迄今保存最好,获得资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车马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的重要收获。大墓为坚穴土圹木椁墓,开口长11米、9.2米、深14米;木椁长8米、宽6.2米,四周积石积灰290立方。墓主人使用三重漆棺,四周殉人四个。共获得各类随葬品3134件,其中青铜器21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148件,代表死者身份等级的两组七个青铜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1米,口径1.04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大型车马坑面积110平方米,共有战车、仪杖车17辆,马44匹。
赵卿墓共出土文物3421件,青铜器、玉器、金器,陶、木、骨、角、蚌、贝器俱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皆有,且多为精品。所出乐器音质音色完好如初,车马坑规模宏大,遗迹保存完整。 太原金胜村发掘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是晋墓葬中发现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已发现的七鼎墓中资料最完整的一座。车马坑轩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兵车呈双列排列,在国内亦属罕见,该墓位于太原晋阳古城西一公里的西山脚下,其地域属赵氏范围。它的发现,为研究晋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
盛酒或盛水器,扁椭圆体曲流形盉,顶有长方形口,口没外侈,上为圆形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与器相连。器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錾。器足为两个的半蹲人形,身前倾,背负器身,形象极其生动非常逼真传神地表现出这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两侧饰三周圆形纹饰,中间是蜷曲的团龙纹,其次是一周鳞纹,外围是斜角云纹,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有细雷纹为地,两侧为鳞纹,这件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据考证,墓主当为晋献候之夫人。
盛酒器。壶为长颈垂腹椭方形,同样形制的壶在陕西眉县西周铜器窖藏也有发现,惟盖有别。此壶的口、盖结合处与普通的壶不同,从外形看,壶盖似乎与常见的子口内插的壶盖相同,实际上是壶口开在四周镂空波曲形华冠之中。盖为平盖,上有山形镂空捉手。双耳作兔首形,其上扬的长鼻又做成曲体龙形,耳内各套一环。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口下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纹波曲纹,腰横一道鳞纹,腹部以一个圆突的双龙首为主,辅有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整器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美、流畅。盖内铸铭文4行26字,记晋候作此壶。用于祭祀其祖、父。
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扰,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候墓地的M8组(晋献候夫妇)M64组(晋穆候夫妇)墓中均有数个铜免尊作为礼器,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1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纹样随鼎体的减小而略有减小。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纽,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纽,衔环。器为龠口,唇微敛,圆腹微鼓,两侧高一对兽面铺首衔环,短粗兽蹄足,弧形档低矮。盖面上有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和夔凤纹。上腹部为牛头双身螭纹带。各类主要纹饰都以等几何纹作填纹。出土时鼎内置牛、羊骨骼。
盖为隆顶,圈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外侈,下连方座。两侧有兽首垂珥耳,双耳浑厚,颇具气势。圈足底部一环,应为系铃所用。盖顶、盖沿、器颈、腹圈足各饰兽目交连纹一周,兼饰粗疏的横条沟纹。方座每面三边也饰兽目交连纹,方座面上四角各饰一个牛角形兽面纹。盖内、器底铸有铭文4行26字,内容与晋候壶相同。
这件鸟尊与晋侯墓地出土的鸟尊所不同的是,它是一件具有出酒孔的可用于日常生活的酒器,鸟的背脊上铸有一道提梁,提梁虎形,张牙舞爪,死死咬住鸟的脖颈,如果提起提梁,逐渐倾斜,鸟的上喙部那可活动的流口就会随着重力打开,酒液自然源源流出,既实用又巧妙。鸟尊整体仍仿造家禽的头小体肥造型,而这只鸟的头部形象则显然是一只目光炯炯、威武有神的猛禽鸷鸟,正虎视眈眈地盯视前方。往鸷鸟的下半部身体看去,它的双足则十分有趣的做成了带有连蹼的鸭掌,两只肥大的鸭掌稳稳地托住了鸟尊的身躯,象征了墓主人于内敛含的满满自信。再往鸟尊的后下部看去,有一只小小的虎形支脚以前爪刨地,后足跃起,牢牢撑住了鸟尊身体后部的重量,使得即便在鸟尊中注满酒液,也不会令鸟尊发生倾斜,这一艺术构思前所未有,于趣味中似乎又有深意含焉,好似赵氏就是那只虎脚,虽则貌似渺小,但却能毫不费力地撑起晋国这厚重的,而终有一天,情势逆转,小大异形,赵、韩、魏三国终将登上历史舞台,分割并取代晋国的辉煌霸业。
一组4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瓣,呈波浪式,每片瓣内饰2条夔龙。子口可插入壶口。壶体母口,厚唇内敛,承接华盖。修长束颈方筒。颈两侧有1对壮硕的兽形耳。兽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兽似虎非虎。肩外弧起棱,鼓腹,腹最大径接近壶底,圜形底。喇叭形方座,圈足。
造型修长挺拔,纹样精美。景顶式盖,四坡面上各附环形钮,盖下部有子口,插入壶口,壶体平沿小方口,颈部微缩,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下承喇叭形长柄圈足。景顶盖正中相交的二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以示雌雄之别,似寓伏羲和女娲之象,也是较早见到的“卐”字形态。四隅饰心形图案。壶身饰菱形和银锭形图案。壶柄饰三组神鸟图案,或昂首阔步,或引颈长鸣,寓意。该项壶纹饰精美,均以黑红色矿物颜料镶嵌而成,可能是一件未完成的错金银工艺品作为明器入葬。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金胜村是晋阳古城边上的一个偏僻小村,千百年来汾河水从它前面静静地流过。然而,这里的在1987年被打破了——太原一电厂在扩建厂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其中还有首次发现的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编号M251)及其附葬的车马坑(编号M252)。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遗物之丰富,在之前所发掘的晋国墓葬中无与伦比,可谓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8年3月20日,春寒料峭,风沙。赵卿墓的发掘正式开始。4月下旬,在墓葬填土中发现大量的河卵石与木炭块;随后,陆续出上了三件青铜戈、一件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铜鼎以及青铜礼器、金器、玉器、玛瑙器、水晶等大量贵重随葬品。同年6月初,墓室清理完毕;9月底,大墓东北侧车马坑发掘完毕。至此,赵卿墓及车马坑的发掘工作历时近半年之久才告结束。
赵卿墓属于大型的积石积炭木椁墓。墓圹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四壁光滑,无墓道。墓室正中,放置一椁和三层套棺。椁室较高,面积近40平方米,没有支柱,椁四周、椁盖上及底部均积石积炭,椁室由柏木方搭制而成,与棺木皆,但可见刷漆修饰痕迹。因椁室坍塌,大多数随葬物品已破碎或变形。结合文献分析,这是一座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墓。
墓主人仰身直肢卧于第三层木棺中,头向东。身下朱砂铺底,双手置于腰部,骨骼早已腐蚀。这位70岁左右的老者,身边有许多兵器(如成对的戈、数以百计的镞),腰间还有四把青铜剑和四件纯金带钩,上下被瑞玉、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所围。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层层叠放于头的东部。在大棺的西、南两面分别安放有四位者的棺,他们可能是墓主生前的侍妾、家臣和乐工。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另有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玛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绿松石串珠、蚌器、海贝等,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赵简子(又称赵鞅,或志父)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之。同时,赵简子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晋阳地处晋中盆地北端,靠山面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赵简子派遣谋臣董安于治理晋阳。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公元前497年秋,赵简子因“午事件”被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晋阳,藉此渡过。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铁(河南濮阳)之战爆发,赵简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虽因伤“伏歿呕血”,仍“鼓音不衰”(《左传·哀公二年》),取得了决定陸胜利,范、中行二氏从此衰落下去。之后三年内,赵简子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再攻柏人(今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筒子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
赵卿墓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有1402件,礼、乐、兵、舆器齐全。礼器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鼎是其中的核心,镬鼎、升鼎和羞鼎三类齐备。此墓出土鼎共27件,可分七式,各式形状相同,纹饰一致,大小相次。其中1件为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圆口,平折沿,附耳,束颈,深腹,圜底,兽蹄形三足;鼎耳、器腹饰夔纹和蟠螭纹,颈饰牛头双身蟠螭纹,鼎足跟部是高浮雕的兽面纹;形体硕大,为所见春秋时期最大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重达220千克。5件为立耳凤螭纹蹄足羞鼎。7件为附耳牛头螭纹蹄足升鼎。6件为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5件为铺首环耳螭纹蹄足升鼎。2件为猪钮蹄足鼎。另有1件为卧牛钮蹄足小鼎。列鼎制度是以“升鼎”为核心的,此墓共出三套“升鼎”,分别为7件、6件、5件一套,属“七鼎”之礼。
壶8件,分方壶、扁壶、高柄小方壶、匏壶四种。方壶形制硕大,凝重古朴。高柄小方壶则小巧精致,盈顶,方口,腹隆鼓,长柄,喇叭形圈足,孟顶上二龙飞舞,器腹菱形纹交错,柄上饰三组神鸟,共16只。匏壶精美绝伦,壶体似一匏瓜,盖呈鹗(鸷鸟)形,双目圆瞪,尖喙大张,细长颈,短尾,一双利爪紧紧抓住两条扭动的小龙,肩腹部有一虎形捉手,从衔环引出一条铰链,与壶盖的鸟尾相连。
铸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一种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形制与纽钟相同,但形体特大,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赵卿墓出土的P 9件铸,形制相同,大小次减,应是成列的一套编铸,而按其纹饰、音调可分为夔龙夔凤纹铸(5件)和散虺纹(14件)两种。铸体正视呈梯形,俯视如合瓦的椭圆状,钮作两只带角张翅的飞虎,衔梁对峙,鼓、舞、篆部或饰夔龙、夔风,或饰散虺纹。研究证明,这套铸共可奏出由高到低38个音,较之春秋早期9钟奏出的18个音扩大了一倍多,其最低音相当于小字组的G调,最高的音阶也达到小字五组的#C调,音列已由三个半八度扩展到四个半八度,这在迄今所知春秋时期的编铸中是独一无二的。
虎形灶和帐篷顶是行军作战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是一件形制比较奇特的青铜灶具,也是至今所见唯一的一件。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由灶体、烟筒、釜、甑四部分组合而成。灶体上前有虎头形火门,中间有放置釜、甑器皿的灶膛,后有可安放烟筒的烟道。此灶非常适用于行军作战,兼有了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赵卿墓是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晋国等级最高的贵族墓之一。从棺椁制度看,使用了一椁三棺,积石积炭椁、棺四周,积石内置,紧贴木椁,积炭外置,紧贴墓圹,显然已潜用了诸侯之礼。从列鼎制度看,墓共出“升鼎”三套,分别以7件、6件、5件成套,应是“七鼎之礼”,等级非常之高。从“乐悬”制度看,出土两组编铸和一组石磬,符合“轩悬”之制,也属于西周诸侯之礼。因之,西周的墓葬礼制在春秋末年的晋国均已升格,并摆脱了西周礼仪的。所以赵卿墓的诸侯级别的葬制就较正常了。同时,赵卿墓车马坑出上车、马的数量和规格已经超出同时期的诸侯(如中山国国王墓与莒侯墓),且殉车大都是实用战车。由此又可以推测,墓主人是位久经沙场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显赫人物。如果再和墓中出土的三千余件随葬品一并考虑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他生前的豪华场景。
赵卿墓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仅以出土的青铜器为例,不仅数量庞大(1402件),礼乐兵舆种类齐备,而且鸟尊、匏壶等精品迭出,新工艺层出不穷,表现出鲜明的晋国文化特色。在铸造工艺上,绝大多数器物采用陶范浇铸,流行的浑铸法得以继续使用,分铸法广泛应用,焊接技术更加先进。有的器物在铸造上甚至融分铸法、浑铸法、焊接技艺于一身,显示了晋国先进的铸造技术。在器物的装饰工艺上,采用了镶嵌、错金、包金术三项新技术,而浅线条镂刻技术更富有特色。在纹饰表现力上,夔、螭、虺等神怪动物花纹数量最多,但多为纹样带,表现出可畏的面貌,而虎、牛、鹰、鸷鸟等写实动物最为普遍,多为浮雕,表现出亲善可爱的神态,可谓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总之,赵卿墓青铜器的造型已由厚重转向轻巧,刻镂由深沉转为浮浅,纹饰由简单、神秘趋向复杂、实用,代表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先进文化。此时,晋国的中心开始向晋阳转移。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