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以1859年美国州第一口石油钻井为起点,至今已经走过150多年的历程。从油价的历史波动来看,往往交替上演“窄幅震荡期”与“快速波动期”的跌宕剧情,整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60 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定价权掌握在石油公司手上,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低水平。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OPEC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跨国公司进行斗争。不过此时的OPEC仍然微弱,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
OPEC国家逐步从石油公司手中收回了本国油田的所有权,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OPEC联合起来,对于油价的影响力日益增大。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宣布对以色列的支持国实施石油禁运,油价首次站上10美元,造成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
而后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1977年10月,伊朗爆发,随后和活动蔓延至石油业,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月全球原油产量下降7%,油价首次突破20美元/桶,并在1980年首次突破30美元/桶(相当于如今近100美元/桶的价格)。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几个月内,全球原油产量再度下降6%。1981年初,油价达39美元/桶。随后其他地区原油产量的上升弥补了两伊战争带来的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逐步回落。
1983~2003年,油价徘徊在30美元/桶之下。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国家,纷纷采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同时,高水平的价格刺激了世界的采油业的技术发展,导致非欧佩克国家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等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供应增长使得油价低位震荡,布伦特油价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
在此期间,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油价出现短期调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油价跌破12美元/桶,但次年经济复苏带动油价回升。
需求上升,供给下降,投机资金炒作,美元贬值等因素共同拉动了此轮油价的疯狂上涨。世界经济回暖提升石油需求带动油价快速上涨,而供给侧的因素譬如2004年的伊拉克战争,2005年的墨西哥“卡特里娜”飓风等也对油价有所助益。供需面偏紧是当时油价上涨的基础动力,美元贬值是直接推手,而投机资金炒则进一步推高了油价。这三者“三管齐下”拉动油价冲上2008年7月14日的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
金融危机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和原油需求迅速恶化,投机资金快速离场致使油价下跌至2009年1月21日的33.2美元/桶,创下2004年4月以来新低。
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利比亚战争、埃及冲突升级,加之叙利亚国内局势愈演愈烈等地缘因素进一步推高油价,油价在高位震荡。此时美国页岩油在高油价下正悄悄酝酿声势,静候异军突起。
2014年,美国页岩油声势浩大,大幅增产,利比亚恢复原油出口。2014年6月,OPEC决议不采取减产措施,国际油价开始暴跌,跌幅接近50%。2015年12月,美国解除了40年的原油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原油供给过剩局面。2016年1月伊朗解除制裁恢复原油出口等因素致使油价一度跌至30美元/桶。2016年底,OPEC联合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共同减产180万桶/日,带动布伦特油价在2017年2月一度站上55美元/桶,然而减产政策直至今亦未油价颓势。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