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中国史上哪个朝代没有工资只得靠地方豪强供养?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15-9-15 17:46:36 人气: 来源:

  本文摘自:《老年周刊》2015年4月10日第7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古代“公务员”的俸禄明代最低》

  虽然我国古代并无“公务员”这个概念;但各级官员和办事员其实也属“公务员”范畴。在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古代“公务员”的俸禄又是什么样?

  汉代因工资少下级官员向百姓伸手

  古代“公务员”也是拿工资靠俸禄生活的,但古代“公务员”更看重补贴的丰厚。所谓补贴,则常工资之外的正当收入,不属于贪污、巧取豪夺得来的灰色收入。在古代,“公务员”最典型的工资性补贴之一,是各式各样的“赏赐”,一直到清代都不绝。

  以西汉为例,赏赐便有定期赏赐、庆典赏赐、功勋赏赐三大类别。朝廷一年有两次定期赏赐,分为春赐和腊赐。

  在汉代,官做得越大,所得赏赐便越多,很多时候得到的赏赐性补贴超过正式工资。如汉武帝时期张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汉书张汤传》记载,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遭,时任相当于今中央监察部部长的御史大夫张汤,死后清查,其“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在,得奉赐,无它赢”。

  但张汤所代表的是汉代的高级“公务员”阶层,朝廷的赏赐一般到不了下级官员之手,西汉、东汉皆如此。一般“公务员”不只工资低,补贴也很少,甚至没有。如东汉,当年最普通的“斗食”级“公务员”,月俸仅“十一斛”,相当于1100钱,而当时一个雇工月工资都有1000钱。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弄点补贴,逐渐发展成为。

  北魏当官没有工资

  魏晋时代,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各级“公务员”的评议划分出九等考核标准。魏晋“公务员”低工资,靠的是补贴和外快,其补贴来源,一是如汉代一样有价值不菲的赏赐,二是在编制内的一至九品官员,可以占有50顷到10顷的土地。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官员都是低薪,甚至还有一段时期,当官是没有工资的。就在1600余年前的北魏。

  北魏创建之初,制订了许多奇怪的制度,无俸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大概北魏是马背民族,为鼓励大家拼杀,不设俸禄,以战利品自给,这在战争时期还行,在和平年代弊端就显而易见了。、巧取豪夺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一些地方官员需要靠地方豪强来供养。

  在南朝,京官没有地方官实惠,就是因为地方“公务员”补贴多。地方大员除享有基本的“菜田”之外,还享受“杂供给”、“迎新送故”等制度允许的收入。

  “杂供给”,由地方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征收,很多官员将之当作福利补贴,甚至连鸡鱼肉蛋都向老百姓征收。南朝“迎新送故之法”,地方官员调进调出都得送礼,“饷馈皆百姓出”。“送故”所得又叫“还资”,一般送故以三年为期,即离任后三年内,原任职所在地每年都得送礼,当时州郡都设有“送故”官员,称为“送故主簿”。

  唐宋时期“公务员”也有消费券

  隋朝,在禄米之外,又根据官员地位和品级的不同,提供相应份额的田地作为官员俸禄的补充,称之为“职田”。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禄米)、职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月俸钱,就是每月官员俸禄的现金部分;食料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有点类似现代餐费补助;杂用则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物品。

  宋代“公务员”的俸禄主要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类,其中后两类属于补贴性工资。加俸,主要有职钱、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其中职钱是最主要的补贴性收入,主要加给大学士等职名奉差遣外任的官员,依级别享受加俸。

  职田补贴始于咸平元年,依咸平二年的,当时一个小县县令可以有7顷职田,中县县令8顷,大县县令10顷;最高的是两京、大藩镇官员,可以分到40顷职田。

  另还有“公使钱”、可以支配的有价证券等。公使钱相当于现代的接待费,实际也都被官员之间用来下馆子、买礼品消费了。证券有驿券(免费乘用交通工具)、馆券(免费住宿)、仓券等,这些券和现代各种消费券基本无异。

  明代“公务员”工资中国历代最低

  到了明清,奉行“薄俸”制度。比较起来,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

  但明代也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明代“公务员”是一个阶层,享有诸多,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

  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清吸取了明朝薄俸易发贪腐的教训,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性补贴。顺治年间一度实行柴薪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等,后因财政紧张方取消。为了生活,地方便采取半的手法,增加“公务员”个人补贴,实物征税时增大消耗比率,向纳税人多征,多出的部分叫“耗羡”,截留在地方使用,实际多被官员作为补贴吞没。

  (转自《解放日报》)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历史风云网- All Rights Reserved